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04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新区义务教育阶段期中学业质量测试九年级语文2015.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山汉字。

(4分)①愉▲(yuè) ②▲(lín)峋③错(zōng) ▲复杂④浮光(1uè) ▲影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桥是了解姑苏风土人情最好的地方,伫立桥头,看榜水人家,绿树掩印。

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声音远远传来,慢了半个节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晃如隔世。

看苏州姑娘上桥来了,对襟小衫几尽是丝绸,萧萧洒洒。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②▲,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③▲,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④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⑤兼葭苍苍,▲。

(《诗经·蒹葭》)⑥以天下之所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⑧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4.名著阅读。

(4分)①《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里可以凭借什么而获得高官厚禄,又靠什么来赢得皇恩殊荣的奖章?(2分)②格列佛在小人国时,他的衣袋受到搜查,其中有一个秘密口袋逃过了检查,请问下列哪一项内容是没被搜查到的?(2分)( ▲)A·银币B.腰刀C.眼镜D.手枪5.下面是一张截至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的图表(注:图表上“2014E”指的是预计2014年将实现总票房收入288亿元)。

请仔细阅读,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4分)第二部分(4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

(5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结合全词说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2分)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C.“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借如钩的残月表达了离愁。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借月光表达了天气的寒冷,怀才不遇的苦闷。

阅读《捕蛇者说》中的四段文字,完成8~9题。

(6分)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目:“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徒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A.往往而死者相藉也B.(《陈涉世家》)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C.可以已大风D.则久已病矣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9.联系上下文,分别谈谈你对“余悲之”和“余闻而愈悲”两旬中“悲”的理解。

(4分)▲阅读下面—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

(7分)越王苦会稽之耻①,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昊。

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②,耳不听钟鼓。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味禁珍,衣禁裘,色禁二。

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异日与吴战于五湖,昊师大败,遂大围王官,城门不守,禽③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此先颇民心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注】①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在会稽城,签订城下之盟的耻辱。

②靡曼:美色。

③禽:同“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

▲②此先顺民心也。

▲11.会稽之耻后,为大败吴师,越王做了哪些深得民心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4题。

(7分)①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

此话不虚。

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

②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

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

这个进程,也就是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③如何才能做到“入神”?《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孔子是如何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的。

孔子学了十几天,还是学同一首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答日:“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

”过了几天,师襄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回日:“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

”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不紧不慢地又答日:“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

”过了一会儿,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

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惊失色,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

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

”这个故事也许有夸饰的成分,但孔子这种学习的认真程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到了“入神”的田地。

④可见,入神,先要专一。

对于读经典来说,只有专一才可有功。

否则,一目卡行,一日百篇,看似读得多,但仅仅只是与眼睛打了个照面,甚至连眼睛眨一下的功夫都没有,如何能让经典中的道理、知识与智慧化为滋养自己的养分,从而长出精气神呢?古人说得好:“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毕竟,经典在精专,研读贵纯一,既想左手画圆,又想右手画方,其结果必然是贪多嚼不烂。

⑤不仅如此,入神,更要玩味。

玩味者,探索体味也。

只有探索体味,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像食橄榄那样:咀嚼良久,才有回味,才会深深体会到“真味久愈在”、“始觉甘如饴”的不同凡响之处。

否则,经典即便如熊掌豹胎,如果只是生活活剥一番,尽管其本身再稀缺、再珍贵,也不如平平常常的一蔬一笋那样实际、实在。

毕竟,经典有神韵,神韵在道理,道理在彻底,彻底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而对根本的东西,只有穷究之,才有可能水落石出而得之;只有玩味之,才有可能充分消化吸收之;只有充分吸收之,才有可能酿造出新鲜的血液、呼喊出新颖的话语,从而获取钢筋铁骨般的精神支撑。

⑥《易·系辞下》说得好:“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学习经典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不用,对经典尽管能做到倒背如流,无非也是如搜索引擎一般,只是“仓库”、只是“书柜”,至多算是鹦鹅能言而已。

用,不仅能强化记忆,而且能形成习惯,养成风格,使精神长存。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为“仁”、“义”的道德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主张,古往今来的许多志士仁人皆以此为追求目标。

所以,当南宋王朝崩溃之际,作为右丞相的文天祥不仅能挺身而出,抗击元军,而且在遭到元军突袭,不幸被俘后,能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并以《过零丁洋》诗明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这种大智大勇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在典籍中以文化之的生动结果。

这样看来,入神,说到底要致用。

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来。

⑦鲁迅先生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曾说过:“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读经典更须如此。

12.请概述这篇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13.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14.结合全文,概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9题。

(19分)深深芦苇荡柳萌①我的故乡是个水乡。

那条蜿蜒流淌的蓟运河像条碧绿的长绸带子,拴着河两岸的村村镇镇,给故乡带来繁荣和生机。

没有公路的年代,天津洋货、唐山杂货,都是用船运到乡下,乡下的农副产品也用船运到天津、唐山。

蓟运河是故乡的母亲河。

②小时候在河边玩耍,看行进的运输船队,萌生的第一个愿望便是跟船逛逛天津、唐山,看看这世界到底有多大。

蓟运河上忽明忽灭的点点渔火,是我见到的第一幅画;艄公行船时回荡在河面土的敞亮的吆喝声,是我听到的第一首歌曲,有流水有行船有渔火有歌声,还有蓝天白云碧绿的芦苇,在北方去哪里找这样美丽的风景呵!而我的童年就是在如诗如画的故乡度过的。

③然而,比风景更令我痂迷的,是蓟运河畔的芦苇荡。

④蓟运河畔的芦苇茁壮茂密,扎进去半天走不出来,大人们芦苇的呼喊都听不见。

有一次母亲为找我,等到夕阳西下,见我从芦苇荡钻出,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在芦苇荡里可掏鸟窝,吹苇哨,放苇船,样样都让人开心。

然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跟那些乌儿嬉闹。

鸟儿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是孩子们天然的伙伴。

芦苇荡栖息着一种乌儿,它们个头长相有点儿像麻雀,但是比麻雀漂亮精神,有股天生水灵灵的劲儿,就是叫不出名字。

这些鸟儿有时被惊扰,扑棱棱地从芦苇荡里飞起,呜叫着在低空盘旋一阵儿,又迅速扎入芦苇荡,颇像万支响箭齐射齐落,声势浩大,景象壮丽。

⑤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经常仨一群俩一伙,钻进茂密的芦苇荡寻找鸟儿搭建的窝,掏鸟蛋,抓雏鸟,听鸟鸣。

鸟儿衔草搭成的窝里,倘若只有几颗鸟蛋,或者有几只雏鸟,我们会立刻高兴地喊叫起来,掏出来轻轻用双手捧走,且得玩会儿哪,直到玩腻玩烦了,才小心翼翼地送回来,从不伤害它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