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理论力学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2014.9.17)
理论力学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2014.9.17)
A
A
FA
A MA
MA
FAy FAx
A
注意:通常将这个约束反力分解成“两个正交分力”。
小结:
(1)柔索:
反力:沿柔性轴线, 背离物体。
FA A
(4)光滑球形铰 链约束:
FAz
A
FAx
FAy
(5)活动铰链约束:
(2)光滑支承面约束:
反力:沿支承面 法线,指向物体。 反力:垂直支承面,指向假定。
FN (3)固定或中间铰链约束: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F1 A F2
FR
公理2: 二力平衡公理(刚体)
作用于同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 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 一条直线。 此公理提供了一种最简单 的平衡力系。对于刚体此条 件是充要条件,但对变形体 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
B
F'
F
A
通常两端均用铰链连接,不计自重,不受其他外 力,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叫二力构件 (二力杆, 其约束力的符号用 S 或Fs表示)。
1、不要漏画力
有相互机械作用力,要分清研究对象(受力体) 都与周围哪些物体(施力体)相接触,接触处 必有力,力的方向由约束类型而定。
要注意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因此对 2、不要多画力 于受力体所受的每一个力,都应能明确地指出 它是哪一个施力体施加的。
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 约束反力的方向必须严格地按照约束的类型来画,不 能单凭直观或根据主动力的方向来简单推想。在分析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要注意,作用力 的方向一旦确定,反作用力的方向一定要与之相反, 不要把箭头方向画错。 4、受力图上不能再带约束。 即受力图一定要画在分离体上。
三、约束和约束反力
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 非自由体 —— 位移受到限制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 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 物体。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上的力。(简称: 约束力或反力) 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 促使 物体运 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静力学
静力学引言
第一篇 静 力 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它包括静止和匀速 直线运动。 力系——作用于物体上的若干个力。分类:
按力的作用线分布: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
按力的作用线关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任意力 系。 静力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力系的简化;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集中力 分布力
二、静力学公理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刚体、变形体)
作用在 物体 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 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 向,由以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确定。或者说,合力矢等于这两个力矢的几何和, 即:
F R F1 F 2
约束力是由主动力引起的,故它是一种被动力。
1. 约束反力的确定
约束反力取决于约束本身的性质、主动力和 物体的运动状态。
约束反力阻止物体运动的作用是通过约束与 物体相互接触来实现的,因此: 它的作用点在相互接触处;其方向必与该约 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大小是未知的。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约束:
(1) 光滑支承面约束 (符号:FN)
(支承物体的固定面,表面非常光滑,摩擦可以忽略不计。)
切线
FN
FN
FN
FN
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处,方向沿接触面在接 触处的公法线,并指向物体。
滑槽与销钉
齿轮啮合力
讨论几种情况:
物体的尖端与光滑面接触: 约束反力沿约束表面的法线方向
物体的光滑表面与尖端约束接触: 约束反力沿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 物体的尖端与约束的尖槽接触:
二力构件:
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构件称为二 力构件。
受力特点:
作用于二力构件的两力必沿作用点的连线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刚体)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去掉 任意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 果。 该公理是力系简化的理论依据。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单个刚体)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 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以上称为力的三要素。
2. 力的概念 力的矢量表示:
力可以用一个矢量(大小、方向)表示。 如图所示,矢量的模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 的大小;矢量的方位和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矢量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B
A
F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力的分类
集中力: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 按作用力分布 的面积: 分布力:物体间的作用力分布在一定 的面积或体积上。
FNy
FN FN
约束反力的方向不定,用两个垂直分量表示
FNy
FNx FNx
(2)柔索(性)约束(符号:FT)
约束反力为拉力,作用线沿柔索伸长方向背 离物体。
FTA
FTB
FTA
FTA
(3)光滑圆柱形铰链约束(符号:FR)
只限制物体沿圆柱形径向的运动,不限制其轴向和绕轴的转动运动。
(1)受力图只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和所受的全部力; (2)每画一力都要有依据,不多不漏;
(3)不要画错力的方向,反力要和约束性质相符, 物体间的相互约束力要符合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分析下列结构中各构件的受力;讨论 哪些构件属于二力构件与 三力汇交。
例1 作图示轧路机轧轮的受力图。
F F
A
P
B
A
P
B
FA
它是受力分析必须遵循的原则。
(单个物体平衡问题过渡到物系平衡问题的桥梁)
公理5: 刚化原理
(刚体静力学过渡到变形体静力学的桥梁)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如
果把该物体变成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刚体的平衡条件是变形体平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刚体静力学的基础上,考虑变形体的变形协调条件和 物理条件,可研究变形体力学问题。
A
A
FAx
FAy
派生2:止推轴承
约束特点:
止推轴承比径向轴承多一个轴向 的位移限制。
约束力:比径向轴承多一个轴向的约束反力,亦有三 个正交分力 FAx , FAy , FAz。
(4)固定(插入)端约束
一物体的一端完全固定在另一物体上所构成的约束称为 固定端或插入端支座,其约束反力可用“一个约束反力” (方向待定)和“一个反力偶”(一般假定逆时针)表示。
RB
RA
RB RA
推论2 :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刚体)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 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 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F2
B
F3
C
F1
A
(逆定理不存在)
说明:不平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即:三力 平衡必汇交。三力汇交不一定平衡。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刚体、变形体)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 是同时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 直线,但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 • • •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静力学公理 约束与约束反力 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
一、静力学基本概念
1. 刚体的概念
所谓 刚体 是指这样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 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是没有确切的尺寸 的。 由于静力学研究的力学模型是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统, 故静力学又称刚体静力学。
解:(1)取管道O为研究对象. P
P
A
O O
D
B
ND
(2)取斜杆BC为研究对象. FB B C
C
FC
P
(3)取水平杆AB为研究对象.
FD´
AODB来自AFAX FAY
D
FB´ P
B
C (4)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FAX
A FAY FC C
O
D
B
画受力图应注意的问题 除重力、电磁力外,物体之间只有通过接触才
画出图示结构中各构件的受力图。不计各构件 重力,所有约束处均为光滑约束。
将中间铰单独取出
F B
FB1
B F
FB 2
B
A
C
A
B
C
FA
1 FB
2 FB
FC
画出图示结构中各构件的受力图。不计各构 件重力,所有约束处均为光滑约束。
将中间铰置于任意一杆上
F B F B
FB 2
B
2 FB
A
C
A
C
FA
FC
FB
例2 如图所示结构,画AD、BC的受力图。
P
A C B D
FC
C
FB FA
A C
B
P
D
A C
P
FAx FAy
D
F'C
F'C
例3 如图所示结构,画AD、BC的受力图。
F2
FCy B
F2
D F1 B FC C
O
F2 C B FB
C
FB
D
FCx
A
F'B B
F1
FA
A
例4 画出下列各构件的受力图。
约束特征:只限制垂直于支承面方向的运动。
方位: 通过销钉中心,垂直于支承面
F
指向: 指向待定(常假定指向物体)
派生1:
光滑球形铰链约束
FN
● 约束特征: 限制物体在接触点处各个方向的移动,而不限制 物体绕该点的转动。 ● 约束反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