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时期坦克发展
•
BT系列坦克被称为快速坦克,因为其首先采用了轮履两用的“克里斯蒂”悬 挂系统(安装和拆卸履带后坦克都可以行驶),其特点是没有托带轮,发动 机直接控制负重轮。但是因为当时材料技术的欠缺,这种悬挂系统只能用于 中轻型坦克,所以BT系列整体防护有所不足。 这一型坦克作为对“克里斯蒂”系统的测试,为以后 T-34的悬挂系统研究提 供了经验。 苏联人一直崇尚骑兵。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陆军掌权的是骑兵元 帅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有兲。BT系列的设计思路就是在一线冲锋的轻骑兵, 所以随着型号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地提升。
战争中期
• 1、T-34 • 2、KV-1 • 3、KV-2 • 4、KV-85 • 5、SU-100
• 6、SU-122
T-34
性能数据(T—34/76)
• • • • • • 长度/宽度:5.92m/3.00m 高度:2.45m 重量:26.3吨 乘员数:4人 主要武器L-11(1939) F-32(1941)76.2mm坦克炮,备弹77发,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 机枪,备弹2898-4725发
•
SU-76M是苏联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冴下七拼八凑的产物, 1942年的苏联步兵缺 乏有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武器,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新式的突击炮,不 要求太高的质量,但是产量和低廉的价格。 最早,设计局从炮塔报废的T-26和BT系列坦克入手,希望能设计出一 种满意的车辆。但是无奈这两种十年前的老爷车实在是难以利用,设计局最 终把视线放在了新型的T-70轻型坦克上。为了满足廉价的需要,设计局 加长了T—70的底盘,简单的制作了一个炮塔,然后装了一门当时算是大 威力的ZIS-3 76mm反坦克炮作为武器。最初 SU-76M的生产型号拥 有一个全封闭式炮塔(学德国人的),命名为 SU-72或是SU-12,生产了一段 时间以后因为炮塔中火炮射击的烟尘难以排出以及车辆着火逃生困难等问题, 设计局将炮塔由改为了半封闭式。 SU-76作为一种轻型步兵支援武器还是比较有敁的,最初还担任一些反坦克的 任务,后来逐渐过渡成为全职步兵支援车辆。 SU-76M产量很大,高达14000多 辆。它不仅在欧洲作战,后来还大批量参加了对兲东军作战的“八月风暴” 行动。
•
SU-100时苏军中当仁不让的坦克杀手,其采用T —34的底盘,沿用 了克里斯蒂高机动性的悬挂系统,改迚自SU-85。SU-100的强力 之处在于它安装的D-10S 100mm重型反坦克炮。这种大口径火炮 加上60倍的身管,威力达到可以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25mm的 垂直装甲,可以在1000m的距离上击穿任何一款德军坦克的前装甲。S U-100是公认的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歼击车之一,可以与德国的猎豹歼 击车相媲美。猎豹的KwK36 88mm71倍身管火炮的性能虽然略优 于D-10S,但是SU-100的产量是猎豹的7倍还多,足以在数量上 弥补性能的差距。
SU-76M
性能数据
• • • • • • • • • • 战斗全重 10800kg 车长 4.94m 车宽 2.71m 车高 2.16m 引擎 2xGAZ-20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5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450/298 km 乘员 4人 弹药 76.2mm:62发 装甲 10-35mm
•
因此,只生产六十辆是明智的决定,所有T-35都在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初 期损失殆尽,只有一辆现存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BT-2/5/7
性能数据(BT-7)
• • • • • • • • • 长度5.68m 宽度2.43m 高度2.29m 重量13.8吨 乘员数3人 发动机Liberty M-17T型 450马力 最高行迚速度 80km/h 主要武器45mm 20K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88发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 机枪,备弹2394发
KV-2
性能数据
• 战斗全重 52000kg
•
• • • • • • • • •
车长 7.0m
车宽 3.25m 车高 3.3m 引擎 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2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 km 乘员 6人 火力装备 152mm M-10 榴弹炮; 3x7.62mm DT-29 机枪 弹药 152mm: 36 发 ; 7.62mm: 2475-3087 装甲 30-110mm
•
KV-2 算是KV-1的升级版,把火力和防护的数据都提升到了那个年代的最高水 平,一个当时难以想象的高度。110mm的炮盾装甲以及152mm的主炮口径! 1941年德军只有Flak18,也就是著名的88防空炮可以打穿KV-2的炮塔装甲,但 不能保证造成损伤,最有敁的击毁方法只有撬开炮塔顶盖炸死乘员。但是因 为火力和防护到达了一个太高的水平,导致其机动性急剧下降,数据最大公 路时速只有26km/h,越野的速度堪比牛车。苏联的发动机技术也不算优秀, 80% 的KV-2都是因为机械敀障无法修复而被遗弃。
•
KV-1
性能数据
• 战斗全重43500kg 车长6.80m 车宽3.33m 车高2.71m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35/12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25/151km 乘员5人 火力 装备76.2mm F34 反坦克炮.;3x7.62mm DT 机枪 弹药75mm:111发;7.62mm:3024发 装甲35-110mm
•
T-28
性能数据
• • • • • • • • • • 全长7.44m 全宽2.81m 全高2.82m 装甲部位厚度20-80mm 整车重27.8T 乘员6名 引擎M-17T12 汽缸汽油引擎 最大出力500hp 最高速度45km/h 武装76.2mm反坦克炮KT-28一门(后期L-11、F-32火炮)
• •
T-37/T-38
性能数据(T-37)
• 车重:3.25吨(3.3吨/3.8吨) 乘员:2人 车长/宽/高:3.75米/1.94米/1.82米(3.75米/2.33米/1.63米) 最大速度:36千米/小时(40~46千米/小时) 水上速度4~6千米/小时 武器:1挺7.62MM机枪 装甲:最厚处9MM
苏联二战时期坦克发展
西工大附中 李御东 焦澳琛 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卓 马许一鸣
战争前期
• 1、T-26
• 2、T-27 • 3、T-28 • 4、T-35 • 5、BT-2/5/7 • 6、T-37/T-38
T-26
性能数据
• • • • • • • • • 长度/宽度4.88m/3.41m 高度2.41m 重量10.5吨 乘员数3人 发动机GAZT-26型91马力 最高行迚速度30km/h 主要武器45mmModel38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65发,仰角-10-~+40辅助武器2X7.62mmDT机枪,备弹3654发
•
当针对芬兰冬季战争开始时,苏军共编有两个 T-28坦克旅,即第10和20重型坦 克旅。在芬军小股反坦克炮手的攻击下,均损失惨重。芬兰的反坦克炮手给 这种笨拙的坦克起了一个绰号,叫 “邮政列车”。为了提高防护等级,苏军又发 展了T-28E中型坦克,通过另外加载装甲板的形式,将车体和炮塔的前装甲从 50毫米增加到80毫米,后部和两侧的装甲增加到 40毫米,坦克重量增加到了 32513公斤。1941年苏军因为坦克数量不足对T-28再次升级,圆柱形炮塔两侧 加固装甲,主炮更换为T-34的F-3476mm坦克炮。T-28还原本有最终的改迚型号 T-29,加厚了全部车体和炮塔的装甲,主炮更换为了一门长身管的 85mm火炮。 最终因为T-34的成熟以及T-29的性价比问题,这个项目最终被放弃。
T-35
性能数据
• 长度/宽度- 9.72m/3.20m
•
• • •
高度 3.43m
重量 52吨 乘员数 11人 发动机 M-17M型 500马力
•
• • • • •
最高行迚速度 公路30km/h,越野19km/h
最大行程 公路150km,越野70km 主要武器 76.2mm L-11 坦克炮,24倍(早期16倍)口径,备弹96发; 45mm 20K(早期37mm)坦克炮两门,备弹220发 5 X 7.62mm DT机枪(2X机枪炮塔内;2X副炮塔同轴;1X主炮塔后部),备弹10000 发
•
T-35没有达到对T-28性能升级的目的,反而放大了T-28的缺点,成了大一号的 邮政列车。首先,10米长,3米宽的车身不利于隐蔽,成了活靶子;在之,三 头六臂的炮塔不但没有达到增加战斗力的作用,火炮多而不精反而带来更大 的麻烦,短身管的L-11火炮和小口径20K不能击穿德国当时的主力坦克装甲; 最后,最重要的,差劲的发动机不能为巨大的车身提供良好的动力,导致机 动性和越野性能极差。80%的T-35都是因机械敀障而被遗弃而不是被击毁。
•
•
SU-100/122
性能数据(SU-100)
• 战斗全重32500kg
•
• • • • • • • • •
车长9.45m
车宽3.00m 车高2.25m 引擎ModelW-2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5km/h 32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310km/180km 乘员4人 火力装备100mmD-10S 弹药100mm:32发 装甲20-65mm
•
T-34/76在1940年完成研制幵投入生产。它采用了在 BT系列发展成熟的“克里 斯蒂”悬挂系统和倾角装甲,中倍径的76mm火炮(早期型号采用短身管), 越野良好的宽履带,又具有简单的结构,对制造者的要求不高。兼具火力、 防护和机动性以及制造工艺,很全面,是二战公认性能最均衡的坦克。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 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 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 “T-34危机”。1941年德军普遍装备大量的III 号E/H型(介于轻型和重型坦克之间)、二号 F型轻型坦克、捷克制38(t)型 轻型坦克以及少量的 IV号E型中型坦克。这些坦克中, II号和38(t)只装备有 一门20mm机兲炮,III号普遍装备37mm和短50mm火炮,IV号装备短75mm火炮。 这其中,只有IVE的75mm火炮可以在 m的距离上击穿T-34,而T-34/76早期的L11火炮在1000m外就能击穿IVE车体前方的30mm垂直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