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成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的持续进行,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销售使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得以补偿。

成本作为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最紧密的要素,长期以来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特别关注。

成本管理也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一直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企业在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法、责任会计等方法上有一定的运用,但总体而言,成本管理成效并不显著。

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通常排他性地将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活动的成本,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而是已经扩展到包括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整个价值链上,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在同时扩大。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逐步成为先进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价值链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一、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一)国外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本管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繁荣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受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开始运用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法这两大技术方法,出现了计划与控制管理制度,使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了科学管理的内涵,体现了科学管理的标准化、计划和操作人员工效提高的核心内容。

这两大方法的运用,是成本管理的一大进步。

1936年由美国会计师乔纳森·N·哈里斯提出的变动成本法又充实了成本事后管理的内容,由此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完全成本计算系统的、为成本决策和控制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新信息系统。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使成本事前管理的内容又得到充实。

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在1952年提出的、在分权条件下的责任会计得到运用,使成本管理向深化、细化和责权利相结合发展,成本管理成为具有层次性、主体性和利益驱动性的内部共同管理的活动。

在同年的世界会计组织年会上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这不仅是管理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成本管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堡姆提出了工厂质量成本的概念,从此在成本管理中有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 simmonds)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

(二)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了持续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求企业进行战略管理。

有资料显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95%的美国企业实行了战略管理,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国际商用机器等。

1985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书中对价值链战略成本分析法作了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其自身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表示。

1988年,Bron 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SMA的观点,认为SM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岗位的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

Bron mwich认为,SMA不仅是收集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更注重研究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周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1992年Govindarajan和Shank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在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

美国的林文雄概括说明了美国管理会计学者在1992~1997年间研究策略(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策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

1993年,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 Shank)和戈文德瑞亚(indarajan)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的《战略成本管理》一书,通过对成本信息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战略成本的简单表述、战略成本的交流、战略成本的推行、战略成本的控制)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欧洲的克兰菲尔德(Cranfield)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运用于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战略定位的选择方案,并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规划,然后予以执行,通过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以及不断学习,开始新的循环过程。

该模式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竞争战略的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和目标瞄准;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

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 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发展“价值链”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这一整体中,企业的产、供、销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各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各自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

波特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5种主要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营销和销售、服务)和4种辅助性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随后,波特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包括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并以整个价值链系统为基础对成本内涵进行考察,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成本分为五个部分: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成本;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活劳动成本;将产品从供应商传递到顾客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消费者(顾客)在消费该产品时所花费的成本;产品滞销所带来的废品成本。

他认为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产品成本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

在迈克尔·波特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提出后,彼得·海恩斯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并认为各种价值活动的功能相互交叉,然后沿价值链的流程建立起来,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沿着该价值链一环一环控制下去。

随后,雷鲍特和斯维奥克拉于1995年又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指出当今每个企业都具有两条价值链: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体价值链和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

在虚拟价值链中,信息技术是价值的源泉,而不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

近年来,沙恩克、哥芬达拉加等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重点研究技术发展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价值网等概念。

可见,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被加入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中。

(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内涵在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当前,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以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ERP系统工具,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

该理念融合了价值链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价值链各环节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长期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利于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

关注核心企业与价值链相关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价值链相关企业,如供应商、分销商等企业利益;二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要和价值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因此,企业应通过搜集、利用价值链相关企业的价值信息影响价值链联盟企业的价值活动,但不可能完全控制其价值活动。

扩展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至企业外部价值链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将成本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整个价值链联盟,而是通过规范(或设定)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原则等来体现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

对企业而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多维”的控制体系和信息系统。

“多维”主要体现在战略战术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企业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

如由某个特定供应商所引起的核心企业的成本、核心企业的某种行为(改变产品设计)将给供应商或客户带来的利弊并由此产生的对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影响等。

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关注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产品原料的采购、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其重点在于确认企业占据价值链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些部分,从而分析采用何种组合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总价值最大的目标。

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运用(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原则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目标,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首先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系统性优化原则。

价值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

价值链各个环节(特别是企业所在的价值链系统内的供应商、营销渠道)如果只是完善自身,而不将其目标和活动与其他环节整合在一起,整个价值链就不会得到优化。

因此,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不能只关注价值链的生产、采购、销售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要对整个价值链的相关各企业进行系统分析和控制。

要使企业整体成本最低,就需要各相关企业协作完成。

第二,顾客需求导向原则。

企业成本管理要针对顾客价值的提高而展开,这是由价值链的内在特性决定的,顾客需求拉动了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和发展。

在各环节,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物流和售后服务都要由下游客户的需求拉动,而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企业的运行。

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应是以发现和探索顾客需求点、确定最佳买方效用为逻辑起点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