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免疫学课件

临床免疫学课件


【参考值】IgM抗体阴性或滴度<1:20 Vi抗体滴度<1:20 【临床意义】 ①.本试验敏感,于发病1周后即见明显升高, 故有早期诊断价值,此时肥达反应大多呈 阴性反应。 ②.如果Vi抗体滴度>1:20,有助于检出伤寒 慢性带菌者。
(三)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原理】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后,体内可 产生结核特异性抗体。 【参考值】结核特异性抗体阴性 结核分支杆菌DNA阴性 【临床意义】结核特异性抗体阳性表示有结 核分支杆菌感染。 DNA特异性更强,灵敏 度更高,但应防止污染引起的假阳性。

(一)甲胎蛋白(AFP) 【原理】AFP 是人胚胎时期血液含有的一种特殊的 糖蛋白,由胎儿的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其浓度从 胎龄6周逐渐上升,至16-20周达高峰,出生后下降 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 指标。 【参考值】 <25μg/L(RIA法) 【临床意义】: (1)原发肝癌 AFP>300μg/L是诊断阈值,但也有 部分原发肝癌AFP正常。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大部分AFP<200μng/L
六.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指能够区分肿瘤或非肿瘤的化 学物质,包括肿瘤抗原、激素、受体、酶 等。目前分5类: 1.原位性肿瘤相关抗原,如本-周蛋白 2.异位性肿瘤相关抗原,如肺癌时ACTH升高 3.胎盘和胚胎性肿瘤相关物质,如甲胎蛋白 4.病毒性肿瘤相关物质,如EB病毒 5.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
【临床意义】: (1)消化器官癌的诊断:CEA升高主要见于结/ 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病随病程的进展而升 高,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2)鉴别原发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CEA升高者 不超过9%,而转移性阳性率高达90%,且绝对值 明显增高。 (3)其他: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亦可增高。 CEA轻度升高,也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 阻塞性黄疸等。 癌症病人的胸、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 常升高

(二)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 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周后,逐渐产生相应 的抗体,第4周后血清中抗体达到高峰。检测伤寒 与副伤寒沙门菌的相关抗原及抗体,有助于伤寒 与副伤寒的诊断。 1.肥达反应 【原理】肥达反应时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伤寒、副 伤寒沙门菌抗体的一种反应。将被检血清倍比稀 释后,分别与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鞭毛 “H”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 在生理盐水介质中进行凝集价的测定。凝集效价 升高或动态升高有助于伤寒、副伤寒的明确诊断。
甲胎蛋白(AFP)
(3)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 胃癌与其伴肝转移者AFP可升高 (4)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ng/ml以下,分 娩后3周恢复正常 妊娠期AFP异常升高,胎儿神经管缺损、 畸形?
(二)癌胚抗原(CEA) 【原理】CEA 1965年 结肠癌血清中发现 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 最初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 物,CEA在消化道外的肿瘤:肺癌、乳腺 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也存在。 参考值:<5μg/L
临床常用免疫学 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Ig) 【原理】: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存在于人体的血液、 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上。其分为 IgG 、IgA、 IgM、 IgD、IgE五类。 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 泌,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含量最高。 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分泌型由呼吸 道、消化道等淋巴样组织大量合成,在外 分泌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N端
C端
【参考值】IgG 7.6-16.6g/L IgA 0.71-3.3g/L IgM 0.48-2.12g/L IgD 0.6-2.0g/L IgE 0.1-0.9g/L 【临床意义】 减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 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 剂的患者。此时5种Ig均有降低。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原理】人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 早期可产生特异性IgM抗体。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急性乙型脑炎血清特异性IgM抗 体于发病后3-4天出现,两周阳性率达高峰, 因此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乙型脑炎病 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2个月时达高峰, 可持续5-15年,常用于人群隐性感染的流行 病学调查。
二.血清补体的检查 【原理】补体是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不 耐热的大分子球蛋白。由三组球蛋白分子 组成:C1-C3;B因子、D因子、P因子;C1 抑制物、I因子、 H因子。补体分子由干细 胞、巨噬细胞等分泌,它的产生与抗原刺 激无关,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活化 产生溶菌和溶细胞现象。补体通过经典和 旁路两种那个途径参与机体灭活病原体的 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细胞免 疫损伤。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 1.弓形虫抗体和DNA测定
【原理】弓形虫感染为人畜共患疾病,人体感染后, 可引起发热、关节及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若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胎儿先天畸形等。弓形 虫抗体有IgM和IgG两型。 【参考值】 IgM、IgG阴性 DNA阴性 【临床意义】 IgM升高是近期感染;IgG升高是既往 感染的指标; DNA阳性诊断意义更大。

三.细胞免疫检查 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 体,可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 胞。临床上各种免疫病时均可出现不同群 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
(一)T细胞免疫检测 1.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原理】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受体, 可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结样细胞, 称为和那个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本试 验所得花结的百分率,基本代表了被检标 本中的T细胞占淋巴细胞) 【原理】CA125 1983年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 胞免疫小鼠,+骨髓瘤杂交=单克隆抗体 OC125 OC125识别的抗原为CA125 CA125 是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 于卵巢肿瘤上皮细胞内。主要用于辅助诊 断恶性浆液性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等。 【参考值】 <2.5万U/ml
(五)艾滋病病毒抗体和RNA
【原理】艾滋病是由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当机体感 染病毒数周到半年后,患者体内可出现抗 体。 【参考值】抗体阴性;RNA阴性 【临床意义】 临床上抗体阳性,又具有体重减轻10%以 上,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持续腹泻1 个月以上等任何一项,可诊断为艾滋病。
甲胎蛋白(AFP)
(3)妇女妊娠3-4个月后,AFP开始升高, 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μg/L以下,分 娩后3周恢复正常。妊娠期AFP异常升高, 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 (4)其他: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AFP可 升高
甲胎蛋白(AFP)


AFP 1963年 肿瘤胎蛋白 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 妊娠100天高峰 出生后下降 几个月-1年内降至正常 水平 参考值 <20ng/ml(RIA法) 临床意义: (1)原发肝癌 80% AFP>400ng/ml 原发肝癌 近20% AFP正常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绝大部分AFP<400ng/ml
【原理】伤寒沙门菌脂多糖为抗原,用间接 ELISA法检测伤寒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 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伤寒。Vi抗原存在于 伤寒沙门菌表面,可以阻止伤寒沙门菌“O” 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当体内存 在伤寒沙门菌时就有一定量的Vi抗体存在, 细菌清除后抗体亦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 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
(二)血清C3的测定 【原理】 C3是由肝细胞合成与分泌,是血清 中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无论经典途径还 是旁路途径都参与,因而可以反映出补体 的活化情况。 【参考值】0.85-1.7g/L 【临床意义】 增高:C3可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各种 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 减低:肾炎、狼疮等。
【参考值】“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副伤寒甲乙丙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 】“O”凝集价>1:80、 “H”凝 集价>1:160、副伤寒甲乙丙凝集价>1: 80则有辅助性诊断意义。若抗体效价依次递 增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则更 有诊断意义。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IgM的分子量最大,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 产生的抗体,在机体早期的免疫防御中有 重要地位。 IgD含量较少,且极易被纤溶酶或胰蛋白酶水 解。有些抗核抗体及抗基底膜抗体属于此 类。 IgE由消化道、上呼吸道粘膜下的浆细胞分泌, 在血清中含量最少。在Ⅰ型变态反应性疾 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 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蛋白,这类 免疫球蛋白被称为抗体(antibody, Ab) 免疫球蛋白 :将抗体或化学结构与 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统 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四)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测定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 门螺旋杆菌感染,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其敏感性大于90%,特异性为85%。也可见 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五.病毒感染 (一)汉坦病毒抗体IgM测定 【原理】汉坦病毒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汉 坦病毒抗体IgM是感染汉坦病毒后出现于患者血清 中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人体感染汉坦病毒2-3天后,即可在血 清中检出抗体,7-10天后达到高峰,其后开始下 降。因此检测汉坦病毒抗体IgM有助于肾综合征出 血热早期诊断。
增高: (1)单克隆增高:表现为5种中仅有一种增 高而其他Ig不增高或可降低,主要见于免疫 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多 发性骨髓瘤、过敏性皮炎、外源性哮喘。 (2)多克隆性增高:表现IgG 、IgA、 IgM均 增高。常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炎、肝癌、 淋巴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