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实验报告
赵晨旭
2009300010080
一、摘要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53年编制。
该量表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在1938年提出的人类15种需求为理论基础编制的。
全量表包括225个题目(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道题目的答案包括两个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这些陈述与被试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中选择一项。
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EdwardPersonalPreferenceSchedule,简称EPPS)是美国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
它以莫瑞于1938年提出的需要理论作为编制的基础,主要测量个体在15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上的反应倾向,这15种人类需要是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毅、性爱和攻击。
EPPS由这15种需要分量表和1个稳定性量表组成,共包括255个题目,平均分配到15个量表中,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
每个题目都由一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组成,两个句子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需要分量表,与他们的社会需求相搭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二者选一,这样便可以测试被试不同的需要。
全部题目以平均分配来测试15种需求。
根据个人所得的15个分数绘制的剖析图,即即可对个人的心理倾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在诸多的人格测量表中,EPPS是第一个测量需要倾向而非个性特点的量表,弥补人格量表只有个性测验的不足。
由于采用强迫回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让受试者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或最能接受的答案,并对其选择的频度进行统计,来了解个体的喜好和倾向,同时一致性分数可以反应被测者前后回答的一致性。
二、方法
2.1 被试
普通男性大二学生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电脑
材料:【中文名称】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英文名称】Edward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简称】EPPS
【题目数量】225
【答题时间】45
【原创者】A.L.Edward
【版本】1998修订版
【常模人群】各类人员8300人
【本版修订者】诺姆四达
2.3 实验程序
在电脑所给出的每一道题目答案所包含的两个陈述中选择一个最适合
自己的描述。
(若这两个陈述都适合自己,则被试需要从中选择一个自
己更喜欢的陈述,反之亦然,总之,被试必须对每一道题目都做出自
己的选择)。
三、结果(附表)
四、讨论
4.1 根据被试的测评结果数据中每一项需求的得分来看,可以得出被试的不同需求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支配需要、省察需要、谦逊需要、成就需要、秩序需要、表现需要、
性爱需要、顺从需要、变异需要、坚毅需要、攻击需要、亲和需要、
求助需要
4.2 由被试各项需要的得分情况以及高低顺序可以基本了解被试具有如下的人格特质:
想成为所在团体的领导人,被人视为领袖;在团体中了与指导或领导他人,并想监督他人的行动;力图控制别人,任别人受自己的影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经常为做错事感到内疚;当别人指责他时,认为个人应忍受痛苦,而不应伤害他们,认为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遇事不与人争执而常常屈从;在不适应的情况下沮丧;在优胜者面前自觉胆怯。
平时喜欢分析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是非;较善于观察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经常依据别人的动机来判断别人,分析别人;他们的观察力较高,可以预示别人的行动。
办事的成功感高,喜欢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目的;希望成为本行业的权威,乐于做有重要意义的事;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他们总想取胜。
做事时常常想突出自己,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与注意;讲话、做事有时仅仅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成就的注意,想成为注意的中心;希望别人迷恋、崇拜自己。
五、结论
1、任何测试都有自己的效度范围
本次测试的结果,对于受测者就业求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请勿完全按照测试的结果做决策(建议参考更多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面谈结果及工作经验等)。
2、测试结果的对比
由于测验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因此不同维度和不同受测者之间的测验结果可以直接比较,以决定什么分数更高。
在本测验中,较高的分数表明在某个方面更有偏好或者更为突出。
由于测验结果进行了分数转化,因此受测者自己感觉上的结果可能和最后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测试结果的中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