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章法结构剖析

诗歌章法结构剖析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深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 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 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 作用。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 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 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 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 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 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 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 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 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 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 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 回首斜阳暮。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4分)
第一句起:起笔--即从笛声 落笔,已经是深夜,不知从何 处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句承:承接首句而写,着意渲染笛 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凄 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 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一二 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 倒。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 承下去,那该怎么写呢?
“转”在词称为“过片”。过片有时表 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 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 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 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 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 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 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 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尾联合笔,点明了情感主题。“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 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 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 借酒消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 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 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 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 致。
转笔:转折突起,表面是岔开 话题,实际是为下文深化主题 服务的。(转笔有三:进一层 转、另开一层转、反转。)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合笔:整合总结,表达作者的 见解主张,抒发思想感情。往 往有收束全诗,点明题旨的作 用,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 有两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句转: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 由缥缈的笛乐写到了人。笛乐飘飘, 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在这深夜中,诗人难于成寐,听到 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四句合:“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何人”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 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作者合成前三句的诗意,卒章显志, 突出诗人思乡之情的主题。
诗歌鉴赏复习
起承转合总关情
——从章法结构谈诗 歌整体鉴 “承”、“转”、 “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②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 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 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②燕云: 燕云十六州, 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首句“望”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析。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紧 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1分)。北 “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 “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 望见一片夕阳、寒鸦之景,不胜凄凉; “望”向东西四百州,魂牵梦绕的故 国再也寻不见了,(2分)写出了诗人 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 基调(1分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 语),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 (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 分)(作用)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 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 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 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 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 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 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 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 官,如通判)(1)何遽(jù ):为什么 那么快。(2)《阳关》句:别离之曲。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 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 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律诗的起承转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首联起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 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 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 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 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 丹枫树。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 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 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 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 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 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 揭示主旨。 篇,奠定感情基调。
颔联承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 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 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 “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 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 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 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 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 托。
颔联转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写景转而抒 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 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 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起笔: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 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往往 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的作用。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承笔:承接开头,或写景或 抒情,与上句自然衔接,为 下文抒情蓄势。
小结:“起”、“承”、“转”、 “合”各有什么作用?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

2011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 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 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 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 山夕照深秋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