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思路[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有十余年历史。
高职艺术生专业和文化课,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都是极为薄弱的。
文章通过对高职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即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思路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历史沿革目前,全国各地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有一千一百余所,从数量而言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且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系(科)部。
高职院校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合并组建,二为独立升格。
办学之初,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沿袭了本科艺术专业的发展历程。
从应用类工艺美术专业发展为方向众多的应用类设计专业。
由于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特色,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并且作为一朵异彩纷呈的奇葩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应用类的专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人们精神文化和审美层次的提高,人们对服装、家电、日用品、室内空间环境、文化娱乐等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过去单一的生活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到艺术设计,从艺术设计派生出环境艺术设计、装潢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影视动画等,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群。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发展历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实际上是从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艺术设计基础上沿袭下来的,由于旧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教育观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从发展之初就在沿袭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管理模式则继承了中专时期的大部分经验。
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几乎所有的高职专科院校都设有艺术系(科)部,艺术设计专业群在国内形势“空前大好”。
学生收费高,就业形势良好,艺术类考生年年都呈上升趋势。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四川省近年来美术类高考录取情况是:2009年四川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科)录取分数线为文考180分(满分750分),专业180分(满分300分)。
2010年四川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科)录取分数线为文考180分(满分750分),专业180分(满分300分)。
2011年四川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科)录取分数线为文考170分(满分750分),专业180分(满分300分)。
可以看出,艺术生无论是专业和文化课,还是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都是极为薄弱的。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设计师、艺术家是存在困难的。
因为社会对设计师、艺术家的需求是有限的,但对懂得美,能在第一线为社会制造(创造)美的高级技术性美术技师的需求却大得多。
目前,无论是高职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未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对外,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以应付检查。
个别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之间交流缺乏,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盲目套用不适应自身地区特点和学校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方法教育,结果搞得教育“四不像”。
对内,还是鼓励学生搞设计,成大师。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重在理论上的操作,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自己都不强,因此无法教育学生。
教师把下工厂、到企业去锻炼看做是丢脸的事,觉得自己像个工人,有点有辱高校教师斯文;实在没课上了,就以申请出去走走的形式,挣点课时费。
而实实在在在外面开有公司、企业或有兼职的教师,则是外部事务多,不愿意承担太多的课程,视教学研究活动为累赘,完成应有的教育任务是他们最大的目标。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市场前景分析1.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视觉文化的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已经由原来的温饱型转变成为如今的“享受型”,即在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获取财富的同时,享受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
这就给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发展以极大的空间。
经过多年的调查分析我们看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在其他专业的前列,甚至优于本科类艺术生。
这充分说明,培养适应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既是高职艺术设计的定位,又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2.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我们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就是在公司、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人才。
而对艺术设计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即使他们不仅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还具有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追求、遵纪守法意识、创业的意识和基础。
而不能只是一个“描图员”或“操机手”。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观念,要“下得深水”,从自身入手,到公司、企业去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开展教学。
三、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建设方向1.培养定位。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的任务,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首先应该深入调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特点,根据地域特点申报专业和专业方向。
深入分析人才需求情况,特别是要让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来。
实行订单式培养和企业指导下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定位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我们不能坐在学校想当然地搞培养计划。
只有到生产一线去调查、走访,才能准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群市场变化是巨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思维、新观念几乎是日新月异。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课程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起点,要通过对某专业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
精品课程重点是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透彻分析课程的结构体系,前后知识的连续性,校企合作的制度和形式。
要在专业课程改革中进行推广和借鉴,从而达到专业整体建设的目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由于高职培养的学生要求以知识够用为度,不讲究知识的完备性。
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应围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进行。
理论知识和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极不重视的课程,认为对专业,甚至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的帮助。
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中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等,这是高职区别于一般培训学校的重要特征。
高职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技术,而且具备了将来发展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发展和提升创造了条件。
专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通性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构成基础”“图案装饰基础”等,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规范,使其形成一定的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发展的方向。
但往往一个完善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个适合的课程还需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支撑。
在课程建设中,重要的方法就是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模式。
作为项目课程的关键必须进行校企的合作。
改革教学模式,设立“工作室”制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工作室制”是创建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学习,在校内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以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各“工作室”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工夫,一个项目课程的实施是以众多专业课程为支撑的,如平面设计中的“广告设计”课程,支撑课程就有“文字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等。
一个项目课程广告设计,必须使学生具备前面几个专业课程的基础,才能完成广告设计课程的最终任务。
在教学上,可以组成一个广告设计项目课程团队。
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广告设计项目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分配和下达其他支撑的专业课程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负责人随时监控支撑课程完成情况,并及时指出不足和要求,以达到目标。
3.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
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由于自身特定情况,入学后对于学习的专业、自身适应的发展方向等都处于模糊和朦胧状态,因此,入学之初就分专业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提出的大专业平台就是以艺术设计为一个大专业。
在文化理论课、基础专业课方面,为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当他们经过一学期或一年的专业学习,厘清了自身的爱好和特点后,再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小的专门化方向,如环境艺术设计、装潢广告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
大专业平台和小专门化方向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在大专业平台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专业基础课程和小专门化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把涉及跨领域的课程列为公共选修专业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专门化的专业技能,还掌握其他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方向。
4.学分制改革。
以大专业平台和小专门化方向推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推动学分制的改革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确立“跨界”的公共选修专业课程就必须打乱班级的概念,让学生选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另选课程,修完学分。
这必定给教育与管理教学带来难度。
但这种模式的推行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无目的学习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5.素质教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第三产业,我们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定位是高职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当然不只是有较高的技能,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高职学生不仅仅重视技能,还要重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