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一)(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60,分数:96.00)1.下列选项中,可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是∙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贫血∙C.慢性病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数:1.50)A.B.C.D.E. √[解释] 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疾病或溶血性贫血。
溶血包括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外溶血(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内的原位溶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由于病态造血常发生原位溶血,因此,可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
备选项中的其他疾病均不属于溶血,所以不会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
2.下列哪一个是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A.溶血性黄疸∙B.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C.Gilbert综合征∙D.Crigber-Najjar综合征∙E.Dubin-Johnson综合征(分数:1.50)A.B.C.D.E. √[解释] Dubin-Johnson综合征是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BSP、靛青绿等有遗传性分泌排泄功能缺陷的疾病,所以会发生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而溶血性黄疸、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和Crigber-Najjar 综合征则分别由于非结合胆红素来源过多、摄取障碍和因筒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减低或缺如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发生障碍所致,故都是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疽。
3.下列有关贫血性心脏病的改变,哪一项不正确∙A.心脏扩大∙B.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C.心尖部可闻及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D.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E.以上改变在贫血治愈后仍不能恢复正常(分数:1.50)A.B.C.D.E. √[解释] 贫血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和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但这些改变在贫血治愈后均可恢复正常。
4.下列关于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体骨髓移植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B.异基凶骨髓移植应在第二次缓解期进行∙C.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的年龄应控制在40岁以内∙D.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间间隔以6个月为佳∙E.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较自体骨髓移植的造血功能恢复慢(分数:1.50)A. √B.C. √D.E.[解释] 自体骨髓移植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效果较好,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间间隔以6个月以上为佳,而且自体外周血千细胞移植的造血功能恢复较自体骨髓移植快。
异基因骨髓移植除儿童标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效果较好,不必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外,均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病人的年龄应控制在50岁以内为妥。
5.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A.感染发生率减低∙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D.毛发无泽、易断、易脱∙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分数:1.50)A. √B.C.D.E.[解释]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之外,还参与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
缺铁时由于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化爆发活动性降低,致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障碍,所以缺铁性贫血病人感染的发生率不但不会减低。
6.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A.Ⅴ因子∙B.Ⅲ因子∙C.Ⅹ因子∙D.Ⅻ因子∙E.Ⅶ因子(分数:1.50)A.B. √C.D.E.[解释] Ⅲ因子是组织因子,血浆中不存在,只要有Ⅲ因子就会导致凝血。
7.下列哪种治疗向血病的药物不作用于S期∙A.长春新碱∙B.阿糖胞苷∙C.甲氨蝶呤∙D.羟基脲∙E.6-硫代鸟嘌呤(分数:1.50)A. √B.C.D.E.[解释] 凡是不影响DNA合成的药物均不作用于S期,其中只有长春新碱不影响DNA合成,不作用于S期,而是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于M期。
8.符合缺铁性贫血潜伏期的是∙A.血清铁蛋白下降∙B.血清铁下降∙C.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D.总铁结合力下降∙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数:1.50)A. √B.C.D.E.[解释] 缺铁性贫血潜伏期是指体内贮存铁已明显下降,而血清铁仍在正常范围,贫血即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一段时间,只有血清铁蛋白代表贮存铁,应该下降,而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结合力均应正常,并且不应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9.下列哪一型白血病最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急性红白血病∙D.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E.急性原始粒细胞性白血病(分数:1.50)A.B.C.D. √E.[解释] 均为急性白血病,都会因大量白血病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组织因子促进凝血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但由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其他四型白血病不同,细胞内含有大量颗粒,有更强的促凝活性,所以最易发生DIC。
10.下列有关国内HD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HD仅占全部淋巴瘤的8%~11%∙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他各型转化∙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分数:1.50)A.B. √C.D.E.[解释] 在同内的HD中,淋巴细胞耗竭型较为少见,而以混合细胞型为最常见。
11.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血小板上升前出血症状即可改善∙B.停药后不易复发∙C.复发时再用无效∙D.主要作用是抑制抗体生成∙E.妊娠初期病人可以应用(分数:1.50)A. √B.C.D.E.[解释] 糖皮质激素可减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毛细血管的脆性,所以血小板上升前出血症状就可改善。
其余几项均不正确,停药后易复发,复发时冉用仍有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妊娠初期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妊娠中期应用。
12.下列哪项检查对鉴别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无帮助:∙A.血浆游离血红蛋白∙B.血清结合珠蛋白∙C.血中破碎红细胞∙D.尿隐血试验∙E.尿Rous试验(分数:1.50)A.B. √C.D.E.[解释]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中破碎红细胞、尿隐血和尿Rous试验异常均只见于血管内溶血,而血清结合珠蛋白改变既可见于血管内溶血,也可见于血管外溶血,所以对鉴别无帮助。
1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下列哪一种∙A.十三顺式维A酸∙B.全反式维A酸∙C.骨化三醇∙D.α-D3∙E.小剂量阿糖胞苷(分数:1.50)A.B. √C.D.E.[解释]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全反式维A酸,缓解率可达85%。
14.引起ITP病人出血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最不可能∙A.血小板破坏过多∙B.血小板生成减少∙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血小板第3因子异常∙E.血小板功能异常(分数:1.50)A.B.C.D. √E.[解释] ITP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和可能同时伴生成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而且ITP病人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常伴血小板功能异常,也可导致出血,一般ITP病人的血小板第3因子无异常。
15.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代谢主要特点是∙A.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多∙B.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C.血清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D.尿胆红素阳性∙E.尿(粪)胆原减少(分数:1.50)A. √B.C.D.E.[解释] 溶血性黄疸时,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多,尿胆红素阴性,尿(粪)胆原增多,而血清结合胆红素稍增多,不会明显增多,血清凡登白试验应呈迟缓反应,所以A是正确的。
16.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下列哪项不正确∙A.骨髓和血中原始细胞一般为0.30~0.80∙B.不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C.大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变∙D.20%~3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变∙E.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终末期(分数:1.50)A.B. √C.D.E.[解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可以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17.哪一种贫血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A.海洋性贫血∙B.蚕豆病∙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镰状细胞贫血∙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分数:1.50)A.B.C. √D.E.[解释]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利用铁合成血红蛋白而导致的一种贫血,故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而其他各种贫血均属于溶血性贫血,都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
18.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般可用泼尼松1~1.5mg/(kg·d)∙B.病情严重者可短期静脉滴注∙C.妊娠期可以应用∙D.复发时应用仍有效∙E.治疗缓解后通常需小剂量维持4~6个月(分数:1.50)A.B.C. √D.E.[解释]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妊娠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易诱发子痫和精神症状,所以妊娠期患者一般不用此疗法,尤其是妊娠初期。
19.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后目标是∙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恢复正常∙B.血红蛋白及血清铁恢复正常∙C.血红蛋白正常及补足骨髓贮存铁∙D.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E.血清铁及血清总铁结合力恢复正常(分数:1.50)A.B.C. √D.E.[解释] 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最后目标应该是血红蛋白正常,而且补足骨髓旷存铁。
20.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A.蛋黄∙B.猪肝∙C.牛乳∙D.猪肉∙E.牛肉(分数:1.50)A.B.C. √D.E.[解释] 肉、蛋类食物中均含有较多铁,而乳制品则少,牛乳中含铁量最少毒。
21.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的霍奇金病的特征是∙A.一般年龄较轻∙B.女性较多∙C.病变较为弥散∙D.常不累及腹膜后淋巴结∙E.多数都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分数:1.50)A.B.C. √D.E.[解释] 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者约占霍奇金病病人数的30%~50%,这些病人_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i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仅部分病人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
女性,26岁,1周来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散在出血点,伴牙龈出血。
1天来出血加重。
急诊化验:Plt8×109/L。
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分数:4.50)(1).支持该患者诊断的临床表现是(分数:1.50)A.口腔溃疡B.面部蝶形红斑C.脾脏不大√D.肌肉血肿(2).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分数:1.50)A.凝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良好B.出血时间可延长,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C.抗核抗体阳性,抗磷脂抗体阳性D.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型增多(3).对该患者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分数:1.50)A.血小板成分输注√B.静脉点滴长春新碱C.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D.急诊脾切除[解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