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部分笔记

唐宋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唐宋部分学习笔记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兴寄”和“风骨”说答: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2、陈子昂的风骨说的内涵是什么?答: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3、陈子昂的“兴寄”说的内涵是什么?答: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但把它与陈子昂关于恢复正始之音的主张联系起来理解,提倡“兴寄”,就是要恢复正统儒家诗论所强调的“言志”的传统。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4、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他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代诗歌创作高潮。

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陈子昂的友人卢藏用说:“道(按指诗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5、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是什么?答: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6、陈子昂的的诗歌复古观点是什么?答:陈子昂是唐初文学复古的积极倡导者,《修竹篇序》表现了他关于诗歌复古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具体的说,就是恢复“正始之音”,使诗歌创作回到汉儒所强调的“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上面去。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在唐代有重要影响,但都是就他在文学中恢复正统思想而言的。

至于对唐朝诗歌繁荣的贡献,实在谈不上。

二、杜甫《戏为六绝句》7、简介杜甫及《戏为六绝句》答:杜甫,字子美,世称“杜拾遗”或“杜工部”。

本文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这六首绝句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本文也是针对“好古者遗近,务实者去华”,割断历史,笼统否定六朝以至唐初诗歌的倾向而发的。

杜甫提出对待前人诗歌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以“风雅”为准的,表现了杜甫的正统观念,他强调“风雅”,也含有肯定风诗和雅诗能抒自然真情的意思。

总之,文学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没有六朝文学在内容形式上的发展,绝不会有唐代文学的繁荣。

8、简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骂,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戏为六绝句》)。

答:杜甫表明自己论诗并无古今的成见。

他对齐梁文学的淫靡文风是持明确的批判态度的,他看到了齐梁文学的不足,故不愿步其“后尘”。

但对齐梁文学又是有分析的,认为其“清词丽句”还是应当予以重视的,不能全盘否定。

认为这样做了,才能与屈宋并驾齐驱,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

9、解释“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答:(1)别裁伪体,谓去伪存真。

别:别择;裁:裁去;伪体:指模拟因袭没有生命的东西;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应该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而最后归依于风、雅。

(2)杜甫提出了广泛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其中也包含着“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

转益多师,熔今铸古,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厚的基础上,才能使完美的形式表现充实的内容,而接近于反映现实的风雅。

三、皎然《诗式》10、什么是皎然诗歌理论中诗歌创作“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答: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

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

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

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

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

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11、皎然的“两重义以上”是什么意思?答: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

那么,所谓“两重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12、请解释一下皎然的“取境”说。

答:皎然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探讨了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

提出了“取境”说。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

所谓“诗情缘境发”。

因此,就有个“取境”问题,“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非常重视如何“取境”。

其“取境”说包含:(1)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2)有的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3)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

前者,陆机等已有关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

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

(4)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取境的“高手”。

13、皎然《诗式》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本文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作者皎然,原名谢清昼,人称昼上人。

著有《诗式》、《诗议》、《评论》等著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大量诗人用创作实践扭转了六朝雕琢浮艳的积习。

于是,重内容,尚自然,贵复古之风大盛。

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种拾前人复古牙慧的极端:为内容是重而轻视艺术,听任自然而忽视创造,贵古贱今。

杜甫曾批判过这种倾向。

皎然在这种形势下发表了一些观点:他充分肯定了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创造,与圣人制经有同等价值。

因此,他既不忽视作品的内容,又很注意艺术形式,既崇尚自然,又非常强调艺术创造,既不反对继承又极力提倡变革。

皎然在诗学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诗歌意境的阐说。

他认为,最好的诗应当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流于自然”的。

他既要求作诗应当充分抒情达意,且又不主张在文字上斤斤计较,甚至赞成“废言尚意”。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他提倡“假象见意”。

就是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

(《团扇二篇》主要观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

也就是认为诗歌是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情感的。

他所说的“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

它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皎然所谓的“境”,既要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礴”,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构思的产物。

这种“境”由“象”构成,但又与“象”不尽相同。

它是多种具体形象的有机组合,特别强调通过“象”与“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趋势来启发读者。

因此,它比“象”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明确。

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主要艺术标准。

认为诗作的艺术效果首先是由“取境”决定的。

“取境”就是创造意境。

它必须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总之,“诗情缘境发”是皎然的诗歌理论中一个基本的范畴。

应当说皎然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真正奠基人。

他所阐明的意境说,开创了我国诗歌理论的新局面,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诗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它是我国传统诗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外,皎然在阐明诗歌创作原则时提出的“四不”、“四深”、“二要”、“二废”、“四离”、“六迷”、“六至”等,闪耀着辩证的光辉。

《辨体有一十九字》中关于诗歌风格的阐述,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四、白居易《与元九书》14、怎样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答: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15、白居易关于的诗论主张是什么?白居易,字乐天,中唐大诗人。

文学复古问题,初唐已经提出,到了中唐,复古更成了强大的文学思潮。

初唐的复古意在巩固刚刚建立的大统一的唐王朝,中唐的复古突出的带有补偏救弊的目的。

中唐,元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既有为王朝利益服务的一面,又有揭时政之败坏,哀民生之多艰的进步的一面。

《与元九书》表明,白居易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是痛感于“诗道崩坏”,因而“欲扶起之”。

而他所欲扶翼振兴的“诗道”,基本上继承了汉儒关于诗歌有补于政治的功利观。

他强调“补察时政”,“泄导入情”,当然还是为了有利于“王化”、“治道”。

白居易关于诗的最高标准是“六义”,而对“六义”,他所取者在于“美刺兴比”。

按照这个标准,文学应为时政而作。

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