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认识过程单项选择题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注意B.知觉C.想象D.观察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A.强度的特点B.新异性的特点C.变化的特点D.对比的特点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性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A.随意后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注意D.无意注意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不稳定D.注意的分配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不稳定D.注意的分散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后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注意D.无意注意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注意D.无意注意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起伏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A.提高B.降低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A.缓慢下降B.急速下降C.缓慢上升D.急速上升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感觉适应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A.联觉B.幻觉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19.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感觉的()A.适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差别感受性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21.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规律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23.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A.知觉B.感觉C.思维D.想像24.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25.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26.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不变性2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8.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9.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部分的知觉上()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30.在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保留的感觉现象属于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同时对比D.感觉后效31.漫画家在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人们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是知觉()特征。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3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A.恒常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整体性33.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34.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35.老师带领学生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首饰、碑刻书画,促进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

这种教学形式是()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语言直观D.形象直观36.在教学生领会历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A.表象直观B.模像直观C.语言直观D.形象直观37.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编码B.提取C.保持D.加工3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39.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40.奥运会期间,人们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41.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B.长久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语词性记忆42.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是()A.有意记忆B.无意记忆C.意义记忆D.机械记忆43.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A.情绪记忆B.形象记忆C.动作记忆D.情景记忆4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A.言语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45.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A.短时记忆B.瞬时记忆C.长时记忆D.动作记忆46.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是()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47.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A.幻觉B.感觉记忆C.静止运动D.错觉48.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A.图像记忆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情境编码49.关于感觉记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容量大B.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时间短C.整体报告法可以测出感觉记忆的容量D.采用局部报告法可以测查出感觉记忆的容量5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40C.60~120D.70~805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A.3~6个组块B.5~9个组块C.6~8个组块D.7个组块52.下列哪种现象与其他三种有所不同()A.组块B.复述C.选择注意D.编码53.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B.想象C.注意D.复述54.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A.听觉编码B.图像编码C.形象编码D.视觉编码5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进程的不均衡性,表现为()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时快时慢D.均匀递减5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柏林D.弗洛伊德57.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5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A.单一抑制B.双重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5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

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A.双重抑制B.前摄抑制C.单一抑制D.倒摄抑制6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61.存储短时记忆信息的有效方法是()A.组块B.编码C.联想D.复述62.为避免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A.提取失败说B.消退说C.动机说D.同化说63.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A.一星期后B.半个月C.半年后D.一个月后64.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A.表象B.想象C.后象D.印象65.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有意想象D.幻想66.人们对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A.表象B.想象C.幻想D.印象6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6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在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A.思维B.表象C.注意D.联想69.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A.记忆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70.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空想71.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空想72.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A.书面言语B.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独白言语73.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是()A.语言B.言语C.对话D.独白74.具有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特点的言语活动是()A.独白言语B.书面言语C.内部言语D.对话言语75.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属于()A.独白言语B.书面言语C.内部言语D.对话言语76.具有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A.书面言语B.独白言语C.对话言语D.内部言语77.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A.内部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独白言语78.()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言语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A.内部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独白言语79.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是对()理解和识别A.语音B.词汇C.句子D.课文80.言语理解的最高水平是()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词汇加工D.课文理解81.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A.感知B.记忆C.思维D.表象82.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由于思维的()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83.儿童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区分“叔叔”“爷爷”,其中体现了思维具有()特征A.直接性B.间接性C.概括性D.创造性84.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分析与综合B.判断与推理C.比较与比较D.系统化与具体化85.灵感现象是()思维的结果A.直觉思维B.发散思维C.聚合思维D.分析思维86.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数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B.分析C.系统化D.抽象87.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属于()A.思维的抽象过程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C.思维的分类过程D.思维的概括过程88.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这是思维过程的()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89.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A.抽象B.概括C.分析D.综合90.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作()A.分类B.概括C.抽象D.比较91.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这些概念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A.抽象概念B.关系判断C.归纳推理D.演绎推理92.下列属于“笔”这一概念的内涵是()A.钢笔B.毛笔C.书写工具D.圆珠笔93.“好老师”这个概念结合了各种属性,如“工作努力、知识渊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