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点

“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点

通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6年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镇服务管理水平”。

重点实施智慧公交、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旅游等工程,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管理向网格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为推进“智慧教育”重点工程的实施,使中心城区46所公办学校和6所幼儿园信息化“三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整理《“三通两平台”建设要点》一文,谨供各相关部门参阅。

“三通两平台”建设要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0-2020年)》指出:“加大对旗县市区信息建设的业务指导力度”;《通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辽市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全市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扎实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安全高速的教育网络,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和管理服务。

全面加强平安校园、多媒体教室、电子书包、网络学院、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知识库和虚拟实验室建设,使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012年11月23日,第十二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

要通过探讨交流更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相互促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
“三通两平台”中的“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两平台则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二、“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
一是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加快完成基于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网络建设,完善包括网络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在内的基础设施。

扎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研究制定适应各类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我省省情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强学校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

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努力建好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主要针对特殊需要的课堂,集中力量做好一批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新课程等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
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名校网络课堂,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名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

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

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城乡学校步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各地大力支持、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四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

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

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

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上述“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

“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

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