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与南海问题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日本,极力鼓动拉拢东盟各国“统一对应”中国,其险恶用心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B.苹果公司已于9月8日正式发布新一代iphone7手机,消费者却对此反应平平,由此可见,iphone系列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电子产品了。

C.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喜讯传来,全国人民拍手称快。

D.我们经过一个美轮美奂的宏丽华厦的区域,开车的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高档的小区。

2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春意盎然峰回路转中国脊梁陶冶情操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当青岛“真情巴士”驾驶员驾驶公交车行驶至汽车总站礼让行人时,正走在斑马线上的小男孩向驾驶员深深鞠了一躬。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男孩鞠躬。

”C.只有每一位市民都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规范,才能将仪征建设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城市。

解说:这个复句是递进关系。

D.老了,我想有个菜园子: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低头种菜,抬头看花。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 . 下面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B.《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C.《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白并称“小李杜”。

D.《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4 . 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看着那些滑稽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

B.陈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我们严格要求。

C.他把当年英勇杀敌的故事说得历历在目,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D.校园里传来骇人听闻的消息,小明获得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

5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颓唐(tuí)虬枝(qiú)婆娑(shā)闷闷不乐(mèn)B.窒息(zhì)簌簌(shù)畸形(jī)坦荡如砥(dǐ)C.镌刻(xié)鲜腴(yú)鸡枞(zōng)惟妙惟肖(xiào)D.锃亮(zèng)凛冽(lǐn)匀称(chèn)摩肩接踵(zhǒng)6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B.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D.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电脑的广泛使用,使不少人正面临着题笔忘字的尴尬,他们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特点。

B.敬畏生命,善待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更有价值。

C.善于写作的人,不仅是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还必须对所获取的信息予以提炼、辩识和思考。

D.读书求知时即不能对文章吹毛求疵,也不能轻信尽信,更不能为了猎取谈话资料而断章取意。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陈凌①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

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

“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②“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

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

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

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

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

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④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

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

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

”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

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

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

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⑥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8 .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9 .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10 .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1 . 第⑤段文字是不是可以删掉?请陈述一下理由。

漫谈桂文化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12 . 我国被称为“桂花的故乡”,其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桂花在我国的分布极广。

B.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极长。

C.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D.我国古代诗人很早就在诗歌里吟唱桂花。

13 .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14 . 阅读第③段。

根据原文,下列四项理解中错误的一项是()A.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

B.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C.许多古代文人的桂花诗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桂花极富情趣。

D.屈原的《九歌》对桂花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了桂花的原产地在中国。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5 . 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16 .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A.17 . 文段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