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PPT课件
二、拔罐的方法
(一)拔火罐法
1.用物准备 罐 95%乙醇棉球或纸片 火柴 止血钳 弯盘
2.点火方法
(1)闪火法:用止血 钳夹住95%乙醇棉球, 用火点燃,在罐内中段 绕1-2圈后,立即退 出,迅速将火罐扣在应 选的部位上,此时罐内 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闪 动火焰已离开火罐,罐 内无火,可避免烫伤, 优于投火法。
四、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和适当的体
位,冬季要注意保暖,留罐时,因盖好衣被。 2.根据所拔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罐口要 光滑、无裂隙。 3.拔火罐或水罐时,应避免烧伤火烫伤。若 起罐后出现水泡时,水泡较小,只需外敷无 菌纱布,以防止擦破;水泡较大,可用无菌 注射器抽出渗液,再外敷无菌纱布,以防感 染。
(2)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
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 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 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 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 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 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 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陶瓷火罐:使用
陶土,作成口圆肚 大,再涂上黑釉或 黄釉,经窑里烧制 的叫陶瓷火罐。有 大、中、小和特小 的几种,陶瓷罐, 里外光滑,吸拔力 大,经济实用,北 方农村多喜用之。 但易碎。
3.玻璃罐:是用耐热
硬质玻璃烧制的。形 似笆斗,肚大口小, 罐口边缘略突向外, 分1、2、3种号型, 清晰透明,便于观察, 罐口光滑吸拔力好, 因此,玻璃火罐,已 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 来了。但易碎。
走罐又称推罐:常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
要求平滑。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 位,如腰背、大腿等部得麻木、风湿痹痛等 证。先在罐口或所拔皮肤涂一些凡士林或按 摩乳,将罐拔住,用手握住罐,上下往返推 移,直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时,将 罐起下。
(三)闪罐
将罐子拔住后,立即起 下,反复多次拔住、起 下,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瘀血为度。此法适 用于局部疼痛、麻木等 证。
一、罐的种类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 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 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 种,长短约8~10公分。口 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 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 关节部位。 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 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 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 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 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操作方法
(1)煮锅内放水或防水后加入中药包。
(2)煮沸后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数个投入锅中。 (3)用长镊子夹住罐底,罐口朝下夹出,甩
去罐中水珠。迅速用湿冷毛巾紧扪罐口,立 即将罐扣在所拔部位。留罐10—20min。 (4)随时观察吸附情况,患者感到过紧、疼 痛时,应立即起罐,以免烫伤。
4.拔罐法禁忌证
(1)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拔
罐。 (2)皮肤有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出不宜 拔罐。 (3)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4)高热抽搐着不宜拔罐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 置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 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二)拔水(药)罐法
又称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
1.用物准备 治疗盘、竹罐、长镊子、湿冷毛巾; 用纱布包好的中药; 煮锅内放水。
(四)留针拔罐
针刺得气后,留针,以 针为中心,拔上火罐。 留罐10—15min,然后 起罐起针,此法是将针 刺与拔罐相结合,起到 双重疗效。
(五)刺血(刺络)拔罐
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 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后, 将火罐拔于点刺的部位 上,使之出血,以加强 刺血治疗作用,一般留 罐10—15min ,起罐后, 消毒拔罐局部皮肤,盖 上无菌纱布。
(3)贴棉法:扯取大 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 棉一小块,薄蘸酒精, 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 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 在选定的部位上。此法 吸附力较强。
(4)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
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 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 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 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负压吸引罐(抽气 罐):用青、链霉素药 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 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 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 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 应用。 抽出罐内空气,产生负 压,吸附于皮肤上。 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 不易破碎。上置活塞, 便于抽气。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使用安全,可避免烫伤。
(三)穴位负压吸引拔罐法(抽气罐法)
1.用物准备:负压吸气罐(抽气罐)
2.操作方法: 选择部位后,扣罐于其上,连续捏像皮球数
次或抽气,吸牢后,留罐20—30min。 留罐时观察皮肤,如出现稍微红肿或有细小 出血点,无其他变化时,可增加负压,继续 留罐10min。
三、拔罐法的应用
(一)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留罐10-15瓦 书01 min 。待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皮下瘀血时, 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的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 使空气进入罐内,将罐取下。 如果罐吸附过强,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应以 轻缓为宜。 若罐大,吸附力强,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起 泡。
(二)走罐
拔罐法
.
拔罐法又称吸筒法,古时 多用牛角做拔罐工具故又 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罐作工具,借 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 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 或应拔罐部位的体表,造 成局部皮肤充血、瘀血,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技 术操作。
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 适应范围: 风寒湿痹之腰背酸痛、关节疼痛; 虚寒性咳喘 疮疡 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