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根生简介 牛根生 简历

牛根生简介 牛根生 简历

牛根生简介牛根生简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牛根生,男,1954年出生,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xx年,其创立“老牛基金会”,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2002年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xx年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xx年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xx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xx年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2016年6月10日,蒙牛乳业董事会宣布,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

牛根生今后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但保留蒙牛乳业非执行董事一职。

牛根生-职业经历xx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

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

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牛根生简介“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

CCTVxx“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xx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xx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xx年中国企业新领袖”;xx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xx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2016年6月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

牛根生今后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但保留蒙牛乳业非执行董事一职。

蒙牛乳业公告称,牛根生计划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实现数年来之夙愿,故已辞任董事会主席,自本月10日起生效。

他将保留非执行董事,并继续参与本集团之策略规划。

牛根生-人物轶事2016年12月28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公司创始人牛根生已将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权资产全数转让给Hengxin信托,以贡献公益慈善事业。

2016年4月26日,第八届中国慈善排行榜揭晓,以捐款额万元荣获2016年度慈善家捐赠排行榜第九位。

2016年7月15日,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荣获爱心捐赠个人奖。

牛根生-抠门故事在中国企业家这个人堆里,花几十万几百万玩事件营销的人有,甚至有的是,但是像牛根生那样倾注了满腔心血和热情,全方位的把事件营销玩到极致的却是少而又少。

说实话,蒙牛的创意往往不是最好,但又会玩得最大,其秘诀之关键是什么?就是两个字:不抠。

蒙牛红,太阳升,还不是出了个牛根生。

问天下还有几个牛根生这样的大手笔!牛根生还“抠”吗?牛根生还是”抠门富豪”吗?牛根生-蒙牛奇迹当蒙牛以亿元人民币的中标额连续夺得《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和21点档电视剧中插等广告位置,成为xx 年央视广告标王后,蒙牛不容置疑地成为xx年中国乳业发展的标杆。

xx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发行亿股。

当时香港主板市场市道低迷,蒙牛跑赢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国际认购踊跃,认购价落在价格区间的最高端定价,即每股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

蒙牛集团管理层的大多数人立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其中,个人持股%的牛根生一夜之间身价过亿。

蒙牛完成融资后,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后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运作收购兼并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业,收购后蒙牛会继续使用这些品牌,然后再慢慢统一到蒙牛的品牌上来。

牛根生曾经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

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只能掉下来;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续发展。

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壮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对手抛在后面。

牛根生的目标不单是要做到全国前列。

他对能够参加APEC会议感慨万千:“一个卖牛奶、卖雪糕的可以参加这个国际盛会,不容易啊!”他说蒙牛是代表中国120万名奶农,走向国际市场。

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于他的速度,短短几年跨越千倍的成长;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于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环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于他的嗅觉,无论商业的、还是政治的机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

2002年,蒙牛乳业被北京一家著名财经媒体评为中国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从4000万元到85个亿,用了不到24个月,财富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巨无霸的微软帝国,缔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

在探究蒙牛乳业飞速成长的原因时,有个身影一直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视线,他就是蒙牛掌门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

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

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

一、败走伊利,万念俱灰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

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

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

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他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

”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事隔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情都心如刀绞,他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二、揭竿而起,暗渡陈仓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

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

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

“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

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

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

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

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

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

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

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

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

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远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三、奇招迭出,血路拼杀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

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

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

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