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课例导读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第三课时导读教师: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导读文本】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课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研究,我们将全面剖析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如何学习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小说的方法。

在课例展示中要特别关注课堂设计中“变易理论”和“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思考这样的设计是否可以用于其他小说的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讨论,能够对广大的教师同仁在小说阅读教学上有所裨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课例,并参与观摩评课的交流活动。

教学设计【案例信息】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 (第三课时)授课教师:刘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指导教师: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高级)【说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培养依据小说主旨表达筛选细节性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简单评论文学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鲁迅小说对人的灵魂的关注;2.消解对鲁迅作品解读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重点: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发现鲁迅小说对国人精神层面的关注。

四、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回顾式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大体整理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的脉络,就故事情节来说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三个大环节都用“()故乡”来简单概括,应该怎么讲?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山寨版的《故乡》并没有影响这个故事的脉络,只是某些地方简单、简短了一些。

二、散点感知:找不同问题:(1)山寨版与原版相比,丢失了什么?提示角度:某句子、某情节、某(个/类)人物、某思想感情等(2)简单说说删减之后效果如何?三、主旨分析:刚才的讨论中散点地找到了很多差异,这些差异虽然没有导致“我”回故乡这个故事情节的断链和缺失,但是和鲁迅先生原版的《故乡》相比,已经丧失了很多:丧失了丰富性;丧失了孩子形象,也就丧失了童年趣味;……甚至小说的主旨、表达意图都在某些程度上变化了。

我想给出一个对《故乡》这篇小说意图的表述:“《故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扭曲,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最后落在了作者的“不满”上,而不满的原因,给出了三个:①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②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③劳苦大众精神的扭曲。

问题探究:(1)这三个“不满”,你在《故乡》原文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2)在山寨版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呈现得有什么不同吗?明确: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苛税,兵,匪,官,绅”、“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结论:点到即止,山寨版也有。

②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突显。

③劳苦大众精神的扭曲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体现“扭曲”。

四、问题讨论:你认为哪个层面是鲁迅先生最在意的?为什么?在文中能找到什么依据?1.对起点的描述非常充分,大笔墨构画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为了和后面的闰土构成鲜明的对比。

前面越充分,后面的变化越明显,越动人心魄。

而诸多变化当中,穿透形象和语言的变化,最为关注的是灵魂层面的变化。

2.鲁迅当然心痛于刚才我们说过的“农民生活贫困痛苦”,但是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的落脚点,鲁迅先生的希望“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不是说“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那样的辛苦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那样的辛苦生活”,辛苦固然难耐,但更大的问题是再辛苦也不能让自己的灵魂变得“麻木、恣睢”。

结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五、写一则鲁迅《故乡》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词:(一)示例:1.他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透彻地描绘了他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了深度与怜悯。

2.不仅是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颂扬他小说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风格的抒情的魅力。

3.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4.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想像丰富,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但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

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

(二)我的推荐词: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

称鲁迅为“民族魂”,正在于他是对于民族的灵魂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

他用文学这“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亮国人前行的道路,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实现民族的复兴。

可以预见,鲁迅精神不仅在下一个百年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下一个千年里也将愈加显现其理性的光芒。

六、板书设计:专家点评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第三课时)评析教师:李玉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马丽钧(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评析文本】李玉双:《故乡》这篇小说在人教版和开明版《语文》教材中都出现在八年级(下),从话题到深度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难度都是比较大的。

这节课是《故乡》的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是在学生预习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大体梳理情节,这是比较简单的板块,因为《故乡》情节的设置本身就非常清晰简单,但它的价值也显然不在情节的曲折上。

第一课时还主要通过阅读两个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分析了这两个人物在二十年间前后的巨大变化,包括表象上的,也包括性格、精神上的。

第二课时,仍然想让学生对《故乡》文本保持一种感性的、热情的状态,所以只问了一个问题:“读全文的过程当中,你读到哪里觉得最‘心痛’?说说原因。

”这虽然看起来是个过于随意的问题,但是其实是和第三课时当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三个层面的不满当中鲁迅先生最在意的是哪个层面”这个问题是相呼应的。

同时,对“心痛的点”的确认,全班一起共享,就会把“心痛”的层面区分出来了:有的学生是为人生存的社会背景的混乱而痛心;有的是为了闰土的生活境况而痛心;也有的是为了闰土那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变得毫无生气而痛心,或为了杨二嫂从西施变成可恶村妇而痛心。

虽然比较散乱,但经过整合会发现,这其实正是这篇小说主旨表达的几个层面。

就为第三课时的主旨分析做好了铺垫。

马丽钧:这节课的设计是基于几个“过程”的判断:一、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这点所说的是在“山寨版”和原版的比较上,从感性地发现差异到理性地分析解读差异。

变易理论的运用有几个优势:第一,学生拿到两个版本,最初的比较肯定是“找不同”,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困难而且比较有刺激性的事,所以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第二,山寨版呈现出的效果也是比较直观的,所以差异背后效果的不同也不难感受和分析出来;第三,改动的地方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可以很快地让学生从感性刺激转入理性解读,而且避免了在设问过程中逐一细碎的提问,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式。

二、从后到前的过程。

分析小说的主旨,尤其是鲁迅小说的表达意图,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很难对“社会造成人的精神扭曲”这个层面有到位的认识。

教师直接给出了整合好的主旨表达,而学生要做的是在文本中确认支撑点,这对他们来说难度适当,而且也是比较好的筛选信息的训练。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主题表达就从几个“概念”变得丰富、鲜活,和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从非主体叙述到主体叙述的过程。

一篇文本最有“意思”也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定集中在主体叙述当中,也就是说作者最想表达的意图一定在他最着意去写的部分当中,或者一定在他故意设计得特别的情节或者特别的叙述方式当中。

《故乡》一文,学生容易关注“社会的黑暗”,以为小说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但是,看文本会发现,直接表达社会背景如何混乱黑暗的信息甚少,只是点到为止,而文章的主体叙述是对比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而且无论肖像还是语言,大篇幅的各个细节的指向,固然呈现出人生存的“辛苦”,但更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的状态,而是人的个性、精神、灵魂的颠覆。

这正是藏在主体叙述中的。

四、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解读出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精髓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达去确认这些收获,这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哪怕学生认知和输出的只有一个方面,哪怕不太深入深刻,也会在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助于孩子们加深对鲁迅的理解,并在理解鲁迅的基础上认同鲁迅。

尚建军:本课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变易理论和叙事学理论的有效运用。

教师通过变易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改造,进行“山寨版”和“原版”的比对,使鲁迅小说把过去、当时和未来都纳入到现在时态的特点更加突出。

“山寨版”如果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看,会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被删掉了,包括当下的水生和宏儿,也包括过去的闰土和“我”;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去看,删掉的是过去故乡的一切,但也因为水生和宏儿的删掉,而删掉了未来的故乡,只剩下单一维度的现实中的故乡。

这样一来,也就违背了鲁迅先生通过二十年前后的鲜明的比对,来呈现人物灵魂巨大转变的意图。

鲁迅小说更注重对情绪、心理的表现,着力于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而不是故事的曲折有趣,叙事时间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人物的心理时间,从而形成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