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 可编辑可修改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宿迁市第三医院护理部二〇一五年九月一日制订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目录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9)1、疼痛2、局部组织反应3、注射失败4、过敏性休克5、其他并发症二、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2)1、出血2、硬结形成3、低血糖反应4、其他并发症三、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4)1、疼痛2、神经性损伤3、局部或全身感染4、其他并发症四、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6)1、药物外渗性损伤2、血肿3、静脉炎4、其他并发症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一、周围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 (19)1、发热反应2、急性肺水肿3、静脉炎4、空气栓塞5、疼痛6、导管堵塞二、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24)1、误入动脉2、静脉穿刺失败3、其他并发症三、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 (26)1、静脉炎2、导管堵塞3、液体渗漏4、皮下血肿5、其他并发症第三章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9)二、过敏反应 (30)三、溶血反应 (31)四、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 (32)第四章抽血法操作并发症一、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并发症 (33)1、皮下血肿2、穿刺口大出血3、穿刺困难二、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36)1、皮下出血2、晕针或晕血第五章口腔护理法操作并发症一、口腔黏膜损伤 (38)二、窒息 (38)三、口腔及牙龈出血 (39)四、恶心、呕吐 (40)第六章鼻饲法操作并发症一、鼻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 (40)1、腹泻2、胃食管反流、误吸3、便秘4、鼻、咽、食管黏膜损伤和出血5、胃潴留6、血糖紊乱7、水、电解质紊乱二、留置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 (45)1、声音嘶哑2、呃逆3、咽、食管粘膜损伤和出血三、完全胃肠外营养操作并发症 (46)1、糖代谢紊乱2、代谢性酸中毒3、电解质紊乱四、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 (50)1、引流不畅2、声音嘶哑3、吸入性肺炎4、低钾血症五、造瘘口管饲法操作并发症 (54)1、感染2、造瘘管堵塞3、腹泻4、便秘5、水、电解质紊乱6、食物反流第七章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一、无效吸氧 (59)二、氧中毒 (60)三、气道黏膜干燥 (61)四、二氧化碳麻醉 (61)五、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62)六、吸收性肺不张 (63)七、肺组织损伤 (63)八、其他并发症 (63)第八章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一、感染 (64)二、呼吸困难 (64)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65)第九章备皮法操作并发症一、皮肤损伤 (66)第十章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法并发症一、冷敷法操作并发症 (67)1、局部冻伤2、全身反应二、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68)1、烫伤第十一章导尿术操作并发症一、膀胱冲洗法操作并发症 (69)1、感染2、血尿3、膀胱感染4、膀胱痉挛二、导尿管留置法操作并发症 (71)1、尿路感染2、尿潴留3、引流不畅三、导尿术操作并发症 (74)1、尿道粘膜损伤2、尿路感染3、尿道出血4、误入阴道第十二章洗胃法操作并发症一、急性胃扩张 (77)二、上消化道出血 (78)三、窒息 (79)四、咽喉、食管黏膜损伤、水肿 (79)五、吸入性肺炎 (80)六、虚脱及寒冷反应 (80)七、胃穿孔 (81)第十三章灌肠法操作并发症一、肠道粘膜损伤 (82)二、肠出血、肠破裂 (82)三、虚弱 (83)第十四章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一、低氧血症 (83)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84)三、心律失常 (86)第十五章心脏胸外按压操作并发症一、肋骨骨折 (87)二、损伤性血、气胸 (89)第十六章气管切开术和气管插管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一、气管插管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 (90)1、声门损伤2、气管插管脱出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 (93)1、气管内套管阻塞2、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第十七章机械通气操作并发症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95)二、肺不张 (98)三、呼吸道堵塞 (99)四、呼吸道堵塞 (100)五、呼吸机依赖 (100)六、腹胀 (101)第十八章置管术操作并发症一、三腔二囊管操作并发症 (102)1、食道黏膜损伤2、呼吸困难或窒息3、拔管后再出血二、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 (105)1、血肿2、导管感染第十九章血液净化中心并发症处理流程一、热源反应 (107)二、空气栓塞 (107)三、溶血 (108)四、透析器破膜 (108)五、体外循环管路或透析器凝血 (108)六、低血压 (109)七、失衡综合征 (110)八、透析器反应 (110)九、肌肉痉挛 (110)十、高血压 (111)十一、心律失常 (111)十二、心力衰竭 (111)十三、头痛 (112)十四、恶心和呕吐 (112)十五、胸痛和背痛 (112)十六、皮肤瘙痒 (113)第二十章光照疗法操作并发症一、发热 (113)二、腹泻 (114)三、皮疹 (115)四、青铜症 (115)五、呕吐 (116)六、皮肤破损 (116)第二十一章换血疗法操作并发症一、感染 (117)二、溶血反应 (118)三、心力衰竭 (119)四、空气栓塞 (120)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鲐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儿童病人请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1.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者。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针头与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或皮肤上有二个针口。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过敏性休克1.原因(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
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
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O.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O.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五】其他并发症1、虚脱(详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10)2、疾病传播(详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P12)二、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