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翻译基础理论》第五章心得体会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首先了解了翻译的
历史,知道了翻译如何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脉络。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
形式之一。
随着部落的出现,在不同部落之间需要一种媒介交流,翻译活动也
随之出现,世界上第一批翻译者应该是妇女。
翻译活动具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早期翻译活动的发展历经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是宗教文本的翻译,
翻译宗教文本要求一字一句的再现原文的主旨思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
而另一种口译和笔译的翻译形式要求意译多一点。
那么什么时候选择直译,什么时候选择意译呢?文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
种方法,就是当我们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不是取决于翻译文本而是翻译者的立
场原则和他想达到的目标。
在18世纪修饰翻译策略在法国翻译者那里得到广泛传播。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自己亲身经验的例子,在有一次联合国例会结束后签
署一个朝鲜与韩国有关的文件,但是在语序的问题上出现了矛盾,说明翻译活
动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当我们从事翻译工
作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国际会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此外作者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个他在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时
做同传时的一个翻译案例,当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为了突出这个问题,但却
最终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这启示我们翻译永远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图。
随后作
者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专业性领域的翻译,给我们举了一个有关“黑”、“白”翻译的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翻译的时候是否要忠实于原文,当我们明明
知道原文这一点是错的时候,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翻译者,应该完全忠实于原文,把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传递给读者,即使原文中有错误我们也应该翻译出来,但是可以加备注让读者得知。
不能擅自改动。
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
人才,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的领域,因为所要翻译的内容会涉及到方
方面面,比如经济、政治、法律、医学等等专业领域,所以就像老师说的我们
以后做翻译的,一定要成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有所了解,但不一定精通。
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还必须具有融汇变通的能力,要机智灵活。
作者给我们讲述了在莫斯科国际会议上给不同银行机构做同传的一次经历,国
外一些专家讲述了一些很复杂的专业术语,但译者想引用俄语中的一些句子但
担心外国的一些听众不明白,于是他“自作主张”引用了“四行诗”。
作者还给我们梳理了俄罗斯的翻译史,俄罗斯的翻译活动也是有着十分悠
远的历史,翻译现象在基辅罗斯时期就有了。
后来,大量的文学家、翻译家对
俄罗斯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等等。
而且,当
代俄罗斯的翻译工作者们还在继续研究翻译这一重要的人类活动领域。
作者给我们用亲身实例讲述了翻译活动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但给我印象
最深刻的还是作者提出有关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时, 采用直译还是
意译的方法,何时用直译, 何时用意译,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所谓意译是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为目的语读者服务, 使源语所表现的文化信息更接近于目
的语, 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源语所表现的内容, 直译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 注重忠实于原文,力求与原文在形式和意义上对等。
古代的圣经翻译, 始用直译, 惟恐翻译失真,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神圣的。
但是直译并非意味着死译、呆译,
要与它们区分开来。
翻译涉及两种根本不相同的语言,因此,在翻译中完全“保
存形式”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直译要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总之,直译要求双语在词语形式上和句法结构上的对应和对等。
所以,只有在原文和译文在词序上,语法结构上和修辞手法上都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才可
以采用适当的直译方法。
当俄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词序方面句法结构方面
以及修辞色彩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时,并且由于这些差异使得我们无法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时,我们便必须借助于意译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因此当我们具体翻译的时候要看文章适合直译还是意译,还有我们所要传递的目的。
俄汉语
中某些形式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上相同或近似,所以可以采
用直译的方法。
直译法可以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把读者带入异域的文化氛围
之中。
因此,翻译时,能直译的尽可能直译,这是“尽量保留”的传译原则的
要求。
Например:Значит, вероятнее всего, в Думу пойдут поме-щики,
капиталисты, или их приспешники.Они будут друг друга поддержать.
--- Известно,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
这句话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译为“极有可能的是,地主、资本家,或者他们的走狗会进入杜马。
他们会相互维护”。
当然喽,“乌鸦不会啄乌鸦的眼睛。
”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这个成语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译成“官官相护”。
但是,保留了原作形象意义的译文仍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翻
译作为一种文化传输,就应当努力传译一切可以传译的文化色彩。
意译法是指
在翻译实践中,某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不能准确地传达文化意义,代
替法又容易将译文文化强加给原文文化,解释太多又无异于解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的差异而采用的翻译方法。
所谓意译,即指某
一语言现象在译文语言中只能用简洁的语言将意思翻译出来,有时也可借用译
语中与之相近词语进行翻译。
加切奇拉泽曾在其《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
中提到:“为了接近原作的本质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亦即翻译中反映的艺术
真实,在文字上可以脱离原文的限度。
”可见,意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译作
能够保持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
Например:Жалко Виктора. Ему-то
кажется, наверно, что 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 А этого, как я вас понял, ещѐ близко не было. («Впервые замужем»).这句话我们如果直接把“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直译成“他已经揪住了上帝的胡须”,那么读者读起
来会很困惑,而我们意译成“他感到自己有把握”,这样对原文作者所要表达
的意思,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像这样的句子,直译无益于读者的理解,我们就
可以采取意译法。
总之,在今后我们的翻译工作中,要把这些理论、方法用于自己的实践活
动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要不断积累经验、多实践,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