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散步》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l 、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
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女口: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责任…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
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 .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
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②讲析: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
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 对称句" ,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
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
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 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 、迁移阅读,学法实践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
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
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
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
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 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
" 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
我们站在河岸。
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
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
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
他们在喝酒哩。
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 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
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 小龟回家吧。
"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
我们耐心地等着。
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
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
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 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一、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 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 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二、目标设定: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1、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静读,教师巡)『学生答案以及教师评价:“整个世界的分量”——真好,扣住了结尾,有哲理的感悟;“生活之美”一一很好,家庭生活的美,瞬间之美,细节中渗透了亲情;“小路亲情”――祖母对孙子的呵护;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后面哪位举手你来吧,试一下。
”)“亲情”一一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亲情的,写家庭生活的,写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的。
(再请学生回答)“情满小路”一一多有情味的标题,越来越漂亮的题目;“春天的步伐”一一双关的意味;“延续生命”一一文章写的是三代,生命是传承的,对于“我” (中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意义。
』2、教师出示自己拟的标题: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如:春意呵护生命,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3、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四、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面带笑容)学生进行一读(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哪些波澜呢,举例)学生进行二读。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自己先揣摩,再请学生朗读。
)『学生表现及教师评价:1.“读得好,有淡淡的意味,再加强某些地方的重音” ;“读出了一种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 ,举重若轻,意味深长;“进入了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处理文章”。
』教师点拨:需要特别处理的有“阳光”一一走向美好,“蹲”“但”“很”“整个世界”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记叙、抒情的末段要读好)五、(继续攻关)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1、看例子: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a.“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b.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c.“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d.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2、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把见解讲给同桌听一下,然后把见解讲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蹲”字坚如磐石,背起了生命的昨天与今天』教师小结:事、人、景、结尾写得意味深长,给人舒服甜美之感。
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 。
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
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六、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告别语:这一课就学到这,谢谢同学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