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考点01:基本方法和结论 (3)考点02:直角三角形 (8)考点03:点到直线的距离 (12)考点04:等腰三角形 (15)考点05:多边形的面积 (22)考点06:相似三角形 (30)考点07:梯形 (35)考点08:平行四边形 (44)考点09:交点坐标 (52)考点10:旋转 (55)考点11:翻折 (61)考点12:平移 (67)考点13:对称 (70)考点14:角平分线性质 (79)考点01:基本方法和结论1、若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某一点的坐标:⑴求一般的点的坐标:过该点作x 轴或y 轴的垂线。
⑵求函数及坐标轴的交点坐标:①求函数及x 轴的交点坐标:令0=y ;②求函数及y 轴的交点坐标:令0=x ;⑶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将函数解析式联立成方程组,方程组的一组解就是一个交点坐标;⑷求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设其坐标为(x ,该函数的解析式);2、抛物线c bx ax y ++=2的性质:⑴配方为:c bx ax y ++=2a ac b a b x a 44222--⎪⎭⎫ ⎝⎛+= ⑵开口方向及最值:①当0>a 时,函数图象开口向上,函数有最低点(a b 2-,),当时,函数有最小值为;②当0<a 时,函数图象开口向下,函数有最高点(a b 2-,),当时,函数有最大值为;⑶对称轴是:直线;⑷顶点坐标为:(ab 2-,); ⑸抛物线c bx ax y ++=2及抛物线2ax y =的形状相同,是由抛物线2ax y =的图象向左平移ab 2个单位,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⑹抛物线c bx ax y ++=2及x 轴的交点情况: ①当△>0时,抛物线及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交点坐标分别为:(,0)、(,0);②当△=0时,抛物线及x 轴只有一个交点,交点坐标为(ab 2-,0);③当△<0时,抛物线及x 轴没有交点;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⑴当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一般三点时,设其解析式为一般式:c bx ax y ++=2;⑵当已知二次函数及x 轴的交点坐标为(1x ,0)、(2x ,0)时,设其解析式为交点式:()()21x x x x a y --=;⑶当已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或最值或顶点坐标为(k ,h )时,设其解析式为顶点式:()h k x a y +-=2;4、由抛物线c bx ax y ++=2的大致图象确定a 、b 、c 符号的方法: ⑴a 看方向: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a<0。
⑵b 看左右:左同右异中为0。
因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是_________,所以若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的左边,则a 、b____,所以若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的右边,则a 、b____;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 轴,则c=0;⑶c 看上下:上正下负中为0。
抛物线及y 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所以当抛物线及y 轴的交点在y 轴的正半轴上时,则c____0,当抛物线及y 轴的交点在y 轴的负半轴上时,则c____0; 当抛物线及y 轴的交点在原点时,则c=0;⑷交点个数看∆:因为抛物线y =ax 2+bx +c 及x 轴交点的个数由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0的解的个数确定,所以若抛物线及x 轴有两个交点,则b 2-4ac___0,所以若抛物线及x 轴有一个交点,则b 2-4ac___0,所以若抛物线及x 轴有0个交点,则b 2-4ac___0。
⑸当x=1时,y=a+b+c, 当x=-1时,y=a-b +c ;当x=2时,y=4a+2b+c, 当x=-2时,y=4a -2b +c ;所以观察x=1、-1、2、-2时所对应的图像上的点在轴的上方或下方,就可以判断a +b +c 、a -b +c 、4a +2b +c 、4a -2b +c 的正负。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多边形面积时,应首先求出(或表示出)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坐标⑴将多边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及直角梯形的面积的和或差。
⑵如图:若要求△ABC 的面积,则先过处于中间位置的顶点C 作CN ⊥x 轴于点N (或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交AB 于点M ,则B A M C B A BCM ACM ABC x x y y x x CM S S S -•-=-•=+=∆∆∆2121,其中,要求点M 的坐标,则需先求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将点C 的横坐标代入即可求出点M 的纵坐标。
若点C 的横坐标未知,则设点M 坐标为(x ,直线AB 的解析式);6、平面内两点A (1x ,1y )、B (2x ,2y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221221y y x x AB -+-=,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
7、平面内点P (x 0,y 0)到直线l : Ax+By+C =0的距离为:8、若直线11b x k y += 及直线22b x k y +=互相平行,则21k k =;若直线11b x k y +=及直线22b x k y +=互相垂直,则121-=•k k 。
9、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时,首先建立一个函数关系式: ⑴若建立的函数关系式是一次函数:①当0>k 时,由于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x 取最大值时,y 有最大值,当x 取最小值时,y 有最小值;②当0<k 时,由于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x 取最大值时,y 有最小值,当x 取最小值时,y 有最大值;⑵若建立的函数关系式是二次函数,首先将解析式配方为:a acb a b x a y 44222--⎪⎭⎫ ⎝⎛+=,①当0>a 时,由于函数图象开口向上,当时,函数有最小值为; ②当0<a 时,由于函数图象开口向下,当时,函数有最大值为;10、在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或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中,平移后的解析式的规律为:左加右减自变量,上加下减常数项。
11、将抛物线a ac b a b x a y 44222--⎪⎭⎫ ⎝⎛+=的图象绕其顶点旋转180º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a ac b a b x a y 44222--⎪⎭⎫ ⎝⎛+-= 12、⑴如果点(1x ,y )、(2x ,y ),即纵坐标相等的两点关于直线a x =对称,那么;⑵已知点A 、D 的坐标及直线EF 的解析式,在直线EF 上求点P ,使△ADP 的周长最小的方法:过点A 作AC ⊥EF ,并延长AC 到B ,使BC AC =,则点A 和点B 关于直线EF 对称,连结BD ,交EF 于点P ,则BD PD PB PD PA =+=+, 若直线EF 上另选取一点P ',则BD D P B P D P A P >'+'='+'∴D P B P PD PA '+'<+∴直线EF 上的所有点中,存在点P 到点A 和点D 的距离之和最小,而AD 是定值,故所求作的点P 满足△ADP 的周长最小。
①作点A 关于直线EF 对称的对称点B ,利用直线AB ⊥直线EF 及点A 的坐标求直线AB 的解析式;②利用方程组求直线AB 及直线EF 的交点C 的坐标;③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点B 的坐标;④利用B 、D 坐标求直线BD 的解析式;⑤利用方程组求直线BD 及直线EF 的交点P 的坐标;13、如图:已知点A 、D 的坐标及直线EF 的解析式,在直线EF 上求点P ,使||DP AP -的值最大的方法:作点A 关于直线EF 对称的点B ,作直线DB 交直线EF 于点P ,连结AP 。
∵点A 和点B 关于直线EF 对称,∴PA =PB ,要使||DP AP -最大,即是使||DP BP -最大,由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当D 、B 、P 在同一直线上时||DP BP -的值最大.∴点P 即为所求的点。
①作点A 关于直线EF 对称的对称点B ,利用直线AB ⊥直线EF 及点的A 坐标求直线AB 的解析式;②利用方程组求直线AB 及直线EF 的交点C 的坐标;③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点B 的坐标;④利用B 、D 坐标求直线BD 的解析式;⑤利用方程组求直线BD 及直线EF 的交点P 的坐标;14、角平分线的性质:如图:若AD 平分∠BAC ,则有:15、三角形相似的分类方法:若∠A=∠D 时,要使△ABC ∽△DEF ,则分为两种情况⑴ ⑵16、已知梯形三点坐标,求第四点位置的分类方法:⑴当AD ∥BC 时,在直线AD 上;⑵当BE ∥AC 时,在直线BE 上;⑶当CF ∥AB 时,在直线CF 上;17、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A x ,A y )、B (B x ,B y )、C (C x ,C y )、D (D x ,D y ),则它们的坐标分别满足以下关系:⑴当以AB 为对角线时:则AB 的中点和CD 的中点是同一个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知:,即;⑵当以AC 为对角线时:则AC 的中点和BD 的中点是同一个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知:,即;⑶当以AD 为对角线时:则AD 的中点和BC 的中点是同一个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知:,即;18、若抛物线c bx ax y ++=2及x 轴交于A 、B 两点,则 ⑴21x x OB OA •=•;⑵两交点间的距离为:()2212121244b ac AB x x x x x x a-=-=+-= 19、以点P (a ,b )为圆心,以r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考点02:直角三角形1、(2010湖北荆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 ,已知O (0,0),A (4,0),C (0,3),点P 是OA 边上的动点(及点O 、A 不重合).现将△PAB 沿PB 翻折,得到△PDB ;再在OC 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 ,将△POE 沿PE 翻折,得到△PFE ,并使直线PD 、PF 重合.(1)设P (x ,0),E (0,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y 的最大值;(2)如图2,若翻折后点D 落在BC 边上,求过点P 、B 、E 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情况下,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PEQ 是以PE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解:(1)由已知PB 平分∠APD ,PE 平分∠OPF ,且PD 、PF 重合,则∠BPE =90°.∴∠OPE +∠APB =90°.又∠APB +∠ABP =90°,∴∠OPE =∠PBA .∴Rt △POE ∽Rt △BPA .∴.即. ∴()()4034314312<<+-=-=x x x x x y .且当2=x 时,y 有最大值31.(2)由已知,△PAB 、△POE 均为等腰三角形,可得P (1,0),E (0,1),B (4,3).设过此三点的抛物线为c bx ax y ++=2,则 ∴,,1=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