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杓关节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




• 熟悉喉部解剖结构,熟知操作过程, 熟练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 选择合适气管导管,导管外用润滑油 减少阻力摩擦,气管拔管时气囊应充 分放气;
• 麻醉完全,准确判断插管时机,避免 呛咳、吞咽,减少插管时喉肌张力;
• 正规气管插管操作,手法稳、准、轻、快。 忌用暴力及不适当的管芯,喉镜不要插入 过深;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声嘶、咽下困难、喉痛、饮水呛咳,甚至失声
脱位的分类 解剖位置:左、右脱位 脱位方向:前、后脱位; 脱位程度: 环杓关节全脱位 arytenoid dislocation 半脱位 arytenoid subluxation
诊断方法
CT检查、纤支镜、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和 食道镜 喉肌电图 动态频闪喉镜 多层螺旋CT
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
经咽喉部的气道、消化道插管操作是 导致环杓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
患者因素 操作因素 侵入性操作因素 其他
患者因素
清醒患者插管,咽反射增强,喉肌痉挛,使组织 受损、关节脱位;
颈部短粗,声门暴露困难,视野不清; 年老体弱、久病衰弱、肌张力减低;
疾病引起环杓关节韧带退行性变;
动态频闪喉镜,特异性诊断 环杓关节脱位,可见正常声带的粘膜波, 双侧对称,有周期性和规律性,振幅正常。 喉返神经则相反。
鉴别诊断
与喉返神经麻痹(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ralysis,RLNP)区分。 多见于PDA患儿。 常。
喉肌电图是鉴别二者最为可靠的方法,环杓关节机械性运动障碍时电位正

是一对活动灵活的关节。

解剖特点位。
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脱
*王彬全. 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3- 74.
环杓关节脱位
首先由Kerman( 1973)报道,是一种罕见的 气管插管并发症,估计发生率为0.029%。 国内最早提出环杓关节脱位概念是上海的 王鹏万。
全麻下复位
以支撑喉镜暴露披裂和声门。 判明杓状软骨脱位情况后,沿其运动轨迹实施拨 动复位术,每完成一次拨动操作,观察披裂位置, 判断杓状软骨复位情况。 调整麻醉深浅度,观察声带运动情况,评估疗效。 若复位不理想,立即调整拨动手法,再次拨动复 位。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选择性支持杓状软骨的特定喉肌,


环杓关节闭合复位,即杓状软骨拨动术
时机:一般在发生脱位后24-48h内进行,效果好,时
机在越早越好前提下,视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效果:取决于手术者经验及患者脱位后时间长短,一
般均需经2~3次,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局麻下拨动紧密复位
向后外方脱位,将复位器置于患侧梨状窝底部,顺环 杓节运动轨迹向前向内拨动杓状软骨; 向前向内侧脱位,将复位器轻轻置患侧杓状软骨前内 方,在患者发声时向后外方拨动杓状软骨。 若发声良好或较术前明显改善 患侧披裂与对侧相对称,声带运动恢复,则认为拨动 复位术成功,否则适当调整位置再次拨动。 一般一次局麻可实施拨动操作1-5次。
• 注意适时适当调节患者体位;避免过度后 仰; • 禁忌不适当的喉外施压。
选用粗细适中柔软的胃管,插入时与患者 密切配合。 伴有糖尿病、慢性结肠炎、肢端肥大症等 患者,或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者, 应详细询问病史。
对气管插管过程困难的患者,术后要严密 随访,及时发现环杓关节脱位情况,尽早 治疗。
声带恢复治疗,部分患者经适当训练后,脱位的 环杓关节可自动复位,或经对侧声带代偿后,其 大部分功能均可恢复至正常。
抗炎药物辅助治疗,如类固醇激素或非类 固醇甾体药。
依据:Paulsen 等通过37例新鲜尸体喉的插管模仿实验, 发现插管后或拔管本身并不会造成环杓关节半脱位,但插 管可能造成关节面和滑膜损伤,甚至软骨关节面的裂开或 杓状软骨骨折,关节面的损伤和纤维渗出将导致关节固定。
高分辨率CT观察杓状软骨位置是否对称,也有助于确诊AS,但在环状软骨 板未完全骨化者阳性率低。
动态频闪喉镜下,观察声带有无振动。
环杓关节运动障碍者,声带振动存在,RLNP则消失。
AS并有以下特点,无声带“冲撞症”( jostle sing) 在RLNP时,健侧声带内收时引起患侧杓部微动;双侧声突高低不一;患侧声 带长度不随音调提高而增长。
环杓关节脱位
环杓关节的相关解剖
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
上缘。
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 部和环状软骨此;底的外侧 角名肌突,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影 响声门的开放与关闭。

环杓关节
由环状软骨的环杓关节面、杓状 软骨底面及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环杓韧带等组 成。 功能 通过两侧环杓关节的滑动和跨动来完成对声门的开闭,
对于颈部疤痕挛缩、前屈畸形病例,声门 显露不佳,避免反复插管,必要时可行纤 维支气管镜指引下插管。
谢 谢!
插管和拔管均有可能造成脱位!
侵入性操作
胃管置入及留置
胃镜置入 TEE超声探头置入 其他 特殊插管用具McCoy喉镜(特喉) ,镜片前端可以弯起使 会厌翘起,很适合于插管困难的患者,镜片顶端可牵拉会 厌及杓会厌褶造成杓状软骨脱位。 外伤,颈前钝性损伤,穿透伤甚至颈前加压,发病率在急 诊室为31/22900。
操作因素
插管时机掌握不好;危重病人抢救插管时,急于求成,动 作粗暴; 清醒病人插管,动作太快,喉部反射明显时强行插管; 插管失误以及助手在胸部或喉体按压; 管芯使用不当; 在诱导麻醉未充分下气管插管,引起患者吞咽及呛咳过频 等动作致喉头上下牵拉,易致杓状软骨脱位。 气管插管拔管时由于气囊放气不足,套囊仍有部分充盈时强 行拔出,造成杓状软骨向后、外移位。
矫正杓状软骨复位到正常位置
仅适用于前中杓状软骨脱位 为了平衡喉部肌肉力量,必须防止穿过肌膜注入 其他肌肉。 在手法复位后,将肉毒杆菌毒素7 5U注射于复位 侧甲杓肌和侧环甲肌内。 Teflon注射,使环杓关节固定而使一侧声带固定于 中位。
手术治疗,仅用于紧密复位失败或者检查环杓关 节软骨后认为有必要手术治疗。开放复位,如杓 状软骨内收或旋转,甚至杓状软骨切除术。
终末期肾病可致喉关节改变、喉部肿瘤侵入、长 期糖皮质激素使用等。
操作因素
左侧杓状软骨前脱位多发,因操作者左手握喉镜,导管从 右侧插入喉腔; 向前脱位,①镜片置入过深;②喉镜显露声门,镜片牵拉 会厌张力过大,碰撞杓状软骨;③寻求声门裂隙时导管尖 端或导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 向后脱位则与麻醉时导管远端弯曲部向后外挤压杓状软骨 有关。 与麻醉医生缺乏操作经验、技术不熟练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