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4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4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1一、选择题1、康熙帝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

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

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

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康熙帝这一诏书的核心思想是A.提倡勤俭以致富 B.用积蓄应对荒歉C.用礼教教化百姓 D.良吏能解水旱灾2、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

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

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A.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B.设军机处,加强专制C.抗击沙俄,走向近代 D.设台湾府,促进开发3、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羁縻府州带来民族和解之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气4、康熙帝能派兵进入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主要条件()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B.清政府平定三藩叛乱,政局稳定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的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D.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较发达5、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

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 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B. 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 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D. 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6、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

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7、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他主张 (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8、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指称范围与另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A.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上》)B.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礼记·王制》)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国志·蜀书》)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中俄《尼布楚条约》)9、唐太宗曾对大臣说“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不夺其时”是唐太宗富民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实行A.更赋制度 B.均田制 C.纳绢或布代役 D.两税法10、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都是中原王朝国力衰落的产物,但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都促使少数民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C.都是在少数民族主动请求下的政治婚姻,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D.都促使少数民族建立封建政权,都促进了边疆开发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少数民族风云人物系列”中选取了以下三位历史人物:松赞干布、阿保机、忽必烈。

上述人物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完成本民族统一,创建政权 B.结合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C.仿效中原官制建立政治制度 D.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12、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有①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②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③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④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充分说明反分裂国家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其中历时最久的一次斗争是:A.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B.平定回部贵族叛乱C.平定“三藩之乱” D.施琅统一台湾14、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③修订《唐律》④实行均田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此话最有可能出于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辽太祖16、《旧唐书·西戎传》载:“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注:翻手,形容快)自消灭。

”材料中的这一次冲突发生在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高宗时17、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下列相符的是A.设北庭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18、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19、唐朝全盛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此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20、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下列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此相符合的是()A.设安西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 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21、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为此贞观时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治安中国,绥之以德B. 革新政治,加强法制C.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D. 内重民生,外修和睦22、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

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起用施琅。

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B.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C.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D.施琅忠君爱国23、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24、唐太宗从隋亡吸收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 B.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C.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确立“存百姓”的思想25、清初施琅认为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野沃土膏,物产利博”,“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所表达的思想是A.台湾人口众多 B.台湾物产丰富C.台湾是东南屏障 D.不能放弃对台湾的管辖2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7、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8、《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C.唐太宗时期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低廉 D.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9、毛泽东1960年曾对老舍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

”毛泽东如此评价康熙帝的主要理由是A.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B.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东南海防C.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完整 D.建立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0、18世纪“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31、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番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32、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

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田耶?”材料体现的信息有①康熙帝认识到了人口膨胀问题②当时垦荒之风盛行③汇报的官员未发现问题的本质④政府将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3、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②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印度的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主张兼收并蓄④玄奘取回经书经过活字印刷技术,在民间广泛流传A.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34、《迷途的帝国》一文中这样写到:“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

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

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

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康熙帝①强化君主专制②强调农商并重③推行文化专制④实行海禁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36、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