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概要1、国际社会是指各不同国家、民主、地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国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指一个组织机构。
国际领域中,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居支分配地位的价值和政策取向,并且决定国家的具体目标;国家力量指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等,亦即上述所有各领域实力的总和。
3、国际组织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4、所谓“极”主要是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对全球或地区性事务能有效发挥协调功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心。
5、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
6、国际格局是指宏观上和整体上国际社会的内在联系和结构。
7、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谓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主要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和非国家主体(即跨国公司、世界经济组织、地区性国家集团等)。
8、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七个主要表现:一,生产全球化;二,贸易全球化;三,资本全球化;四,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五,金融全球化;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七,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四个积极作用:一,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二,促使各国改善企业经营,提高生产效率;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四,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机遇。
三个负面影响:一,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使世界经济更加容易地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周期和波动的影响;三,加剧了不同经济制度和文明的碰撞、主权的侵蚀和民族利益的调整。
9、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家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10、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符合一定标准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或态势。
演变过程:一,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的分化,多极化趋势显现;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极端化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
11、“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一,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三,大国关系重新调整及其影响;四,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联合国的作用遭遇挑战;五,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七,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12、时代主题是指在“大时代”的某一历史阶段内,由世界主要矛盾决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13、和平与发展。
相互关系: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主要表现:一,霸权主义;二,局部冲突;三,南北发展不平衡;四,日益冲突的全球性问题。
1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四,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15、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1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模式: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17、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的六个原因: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和协调加强;三,国际经济体制提供了国际制度环境和物质基础;四,对生产关系作了适应性调整;五,和平环境;六,从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18、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特色: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以内阁制为核心;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分权与制衡;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任期五年;日本的议会内阁制,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
1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现象,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向政府;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明显趋弱,阶级斗争趋向缓和,但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政治运动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对资本主义选举和政治决策的影响日趋增大。
20、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政策:核心内容是认为美国应吸取布什政府对外政策过度依赖军事实力的教训,综合运用软硬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重振美国的霸权地位。
基本思路是: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巧妙结合,建立综合的战略方案、资源基础和实施工具,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推进美国的利益。
主要内容包括:一,加强与盟友、伙伴和国际组织的关系;二,关注全球发展;第三,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四,促进经济融合;五,增强科技和创新能力。
21、当代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20世纪70年代初,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
2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一,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三,维护西方的特殊利益。
2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2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五个困难:债务危机,资金倒流;粮食危机,依赖粮食进口;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社会不堪重负;环境恶化问题;信息、技术、知识“边缘化”问题。
25、当前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
26、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27、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的七个基本内容:一,反殖、反帝、反霸,维护民族独立;二,支持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三,不结盟;四,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遵守《联合国宪章》;六,加强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七,建立国际新秩序。
28、南北关系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29、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发展援助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技术转让问题;北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
30、南北矛盾加剧的三个主要原因: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南北经济差距日益夸大;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31、解决南北关系的三个途径:推行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
32、南南合作的三个主要形式: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和技术合作。
33、南南合作的三个意义:第一,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加强了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第三,壮大第三世界的国家力量。
34、东欧剧变属于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个特点: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
3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三,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四,极左,极右都会葬送社会主义;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六,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七,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
36、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宝贵经验:一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在改革中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四是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五是必须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六是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
37、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38、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0、加强和巩固同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41、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4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的稳定的坚定力量的五个具体表现: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者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和发展;二,中国是第三世界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三,中国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
维护世界和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中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的成家,本身就是对世界进步、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43、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灵活创新模式;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4、当今国际形势: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三,世界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四,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45、当今中国的外交战略:一,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三,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6、当今中国的外交布局。
中国“新外交”由五大部分组成: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多边外交和新兴的“软实力外交”。
一,稳定、改善和发展痛各大国关系,是使我国在国际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关键;二,睦邻政策和睦邻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多变外交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