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答题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答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1、战后初期(1945年)美国的经济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总量的32.5%;黄金储备总量的74.6%。

依据这样的实力,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70年代初,以美国独霸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权力结构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极权力结构转化,形成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

3、战后苏联经济地位的变化:50年代初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87年苏联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加快发展,竞争加剧: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最为完备的地区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 1992年协商成立。

1994年 1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其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都超过欧共体。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

中国于1991年加入,目前该组织有成员21个国家和地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逐渐形成了公认的“APEC”独特的合作方式,它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

5、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①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变化,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发生了变革,“20国集团”取代了“7国集团”。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金砖国家”(BRIC S)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 1%。

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开始超过日本。

③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的头10年,一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相继产生或处于孕育期。

它们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越南的成就十分突出,使社会主义经济走出了新路子。

中国、越南试验的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主动地融合到世界经济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6、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1945年12月成立,成员:150多个国家(或地区),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1980年中国恢复席位并任执行董事会董事宗旨:①为成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③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④为经常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⑤为成员国融通资金;⑥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主要活动:①汇率监督;②磋商与协调;③金融贷款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宗旨:①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②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③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④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主要机构有部长会议、总理事会、秘书处等,部长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①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②组织多边贸易谈判;③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①非歧视性原则,也称为互不歧视或无差别待遇原则,它由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组成,是WTO的基石;②自由贸易原则,WTO 倡导成员在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基础上,依其自身的经济状况及竞争力,通过谈判不断降低关税和减少乃至取消非关税壁垒,逐步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化;③关税保护原则;④透明度原则;⑤保护措施可预测原则;⑥促进公平竞争原则;⑦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表现在:将多边贸易体制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大大拓宽,从商品、服务扩展至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各成员国内部与贸易有关的宏观调控、财政、立法等国内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定期审议各国贸易政策的机制,确保这些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政策与世贸组织的规定相一致,促使“乌拉圭回合”的条款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履行,并且受理了大量贸易诉讼,富有效率地处理贸易争端,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7、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①经济全球②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②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③科技革命推动经济调节机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④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8、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③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平坦。

9、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第一,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援助日本;第四,推行“第四点计划”,拉拢和控制亚非拉国家;第五,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10、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阶段。

标准:人均GDP1500美元,制造业占GDP25%,制造业吸收总就业劳动力25%以上。

概况:战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实力大增,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11.全球性:指的是由多大陆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网络构成的一种世界状态。

这些相互依存的网络可能是通过资本和货物、信息和思想、人员和暴力,以及在环境上和生物上相关的物质连接起来的。

全球化指的是全球性的上升。

12、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领域所发生的一体化趋势。

最基本的特征:商品、技术、信息、人员以及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形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国际化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出现迅猛发展;②国际金融全球化程度加深;③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④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和扩大两个方向发展;⑤国际经济协调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1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第一,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科技发展与经济、国家安全一样成为政府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第二,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各国对外战略的重点;第三,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第四,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4.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①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越来越紧密的配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向;②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③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④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⑤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⑥产业结构的调整15.人口、粮食、能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第一,世界人口问题;第二,世界粮食问题;第三,世界能源问题;第四,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16.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动向:①全球掀起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浪潮,改革与创新成为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注重提升高端制造业竞争力。

②“低碳产业链”迅速崛起,加速全球产业升级与跨国转移,向绿色增长转型。

未来由新能源与新技术引领的低碳产业将蓬勃发展,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从此开始,推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技术溢出。

③改革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

美欧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重归分业监管,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旨在降低系统性风险;二十国集团(G20)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稳定论坛,起“全球央行”角色,欲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

第二章:1、雅尔塔体制:实质: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作用:积极作用表现在:(1)对于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消除战后德、日军国主义势力起了重大作用。

(2)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获得了战后的相对稳定。

(3)有利于维持战后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于防止世界战争的爆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消极作用是:(1)它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2)它重新划分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对世界局势的长期稳定不利。

(3)造成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莫洛托夫计划”丘吉尔“铁幕”演说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杜鲁门主义经济互助委员会“马歇尔计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政治上:冷战、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3、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原因:①德、意、日被打败,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支持,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③二战中,亚非拉人民卷入大战,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国家人民,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创造了主观条件。

三大标志: ①万隆会议的召开;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③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意义: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4、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经历了苏南冲突、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及1968年苏联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等事件标志: 中苏关系的破裂原因:苏联奉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推行民族利己和霸权主义政策,损害其它国家的主权和国家利益5、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①美国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②法国的戴高乐主义;③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④西欧联合图强;⑤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6、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战后初期------美攻苏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美苏争霸;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既对话又对抗7、两极格局的终结:1989年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失去基础1990年两德统一------两极格局折断中心环节“经互会”(91年6月)、“华约”(91年7月)解散------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8、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主要原因:①军备竞赛不仅拖垮了苏联,而且使美国也大伤元气;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③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