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摘要: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价值,然而长期不受重视,不被大众所理解。

近代以来,我国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中国科幻也从最初的模仿,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契合,科幻文学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发展历程能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近现代文学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的科幻小说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是纯粹的舶来品。

不过,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并非全无科幻的影子。

如《山海经》、《列子·汤问》中的《偃师》等。

中国并不缺乏幻想的传统,但是缺乏构建在科学理性上的想象力。

清朝末年,我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撬开,中国内忧外患,面临亡国的危险。

有识之士开始睁开眼看西方,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企图以吸取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实现“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戊戌维新思想启蒙的推动下,科幻小说也自然而然地传入中国。

这些作品引发了中国文化先行者们种种改造国家的幻想,丰富了当时读者的心灵,启发了中国的科幻创作。

鲁迅曾在《月界旅行·辩言》中写道“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

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

……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1鲁迅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普遍态度。

又如《空中飞艇<弁言>》中说“小说之益于国家、社会者有二:一政治小说,一工艺实业小说。

人人能读之,亦人人喜读之。

……使一科学书,强执人研究之,必不济矣。

此小说所以长也。

我国今日,输入西欧之学潮,新书新籍,翻译印刷者,汗牛充栋。

苟欲其事半功倍,全国普及乎?请自科学小说始。

”2这说明中国当时引进科幻小说,或称“科学小说”,是作为救国救民的一种工具,承担了科学普及的历史使命。

这些文字清楚地反映出当时国难当头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科1《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此注释是引文位置,未查到原文)学救国的理念,而这种背景也必然导致了对科幻作品片面的认识。

孙宝瑄在名为《忘山庐日记》中也写过类似的话“观科学小说,可以通种种格物致知原理”。

3还说“故观我国小说,不过排遣而已;观西人小说,大有助于学问也”4。

这其中则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中国文化普遍而又有些片面的批判态度。

二、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科幻小说概要(一)晚清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至日本。

途中,他看到柴四郎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记》,大感惊讶,亲自翻译了该小说,并在1902年在《新小说》上连载《新中国未来记》。

他在绪言中说“顾确信此类之书,于中国前途,大有裨助”。

5《新中国未来记》想象了1962年,“我国维新五十周年大祝典”6“万国太平会议新成”7,以六十年后的视角,“追述”作者想象中的未来事。

书中着重描写了黄克强与李去病之间就“革命还是改良”进行的辩驳。

这部小说反映了变法失败之后,如梁启超一样的有识之士内心中关于“革命还是改良”的挣扎与彷徨。

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

书中对科学的叙述很多,包括力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医学、电学、化学等各各方面,其中提问、探索、发现的描写颇多,可见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子,及作者对中国人启蒙和进步,并最终引领世界的期盼。

许指严的《电世界》是一部带有乌托邦气质的理想小说。

其中描述了电王建立电世界,带领中国统一世界,让世界人民过上富足生活的过程。

其中体现了对西方科技稍带盲目的崇拜,和中国人民渴望复兴的朴素愿望,同时也带有天朝大国思想的残余。

晚清科幻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救国和启蒙成为最集中的两个命题。

这些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广泛地从各方面刻画社会的每一个角度,对政府和一切的社会恶现象进行抨击,并从事新思想新学识的灌输,作启蒙运动。

然而,由于中国科学素养的先天不足,科学和巫术、迷信的界限混杂,带有神秘论色彩的遗留;并且科学小说的作者在假作是多只是片断、零散地体现着自己对科学的点滴收获,少有系统全面的理解,而启蒙阶段较难避免的急进心态,也使这种理解更加断章取义,呈现消化不良的病态。

然而这些科幻小说真3《忘山庐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4同上5《新中国未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同上7同上诚地表达了对先进文明、理想社会的强烈向往,与“伪科学”有着本质区别,应该充分肯定基探索价值和先驱精神。

(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科幻小说创作较少。

民国成立后,玩世态度与颓废趣味一直笼罩着清末的文坛,使得民初的小说并未能突破晚清创作的影响,重造时代风貌。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大旗似乎有利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但反观当时科幻创作的实际成果,“五四”学术思想的新思潮,并未掀起科幻小说创作的波涛。

“五四”的“科学”呼吁未能带动科幻创作的风气,除了当时科学环境尚未成熟之外,与“五四”科学思潮的偏向有相当的关系。

“五四”时期的科学认知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一是严肃的科学专业研究。

“科学主义”的基点是对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方法与精神的过度崇拜。

一批接受西方系统的科学教育,具备严谨的科学专业修养的知识分子,致力于近代科学的引进与科学研究的开展,其活动是高度专业化的,只有专家才能加以鉴定、接受和发挥,“外行人”休想登堂入室。

这样的思潮对于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并无立即的成效,因此对于当时的推动科学小说的创作仍未产生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运动中科学思潮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思潮,虽然未能直接促成的发达,却为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和社会基础,“科学”逐渐为国人所重视,科学文艺的创作日益成熟,科幻小说在30年代后期展现了新的风貌。

然而受到日本侵华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影响,科幻小说复苏迹象夭折。

三、建国后的科幻小说概要及其反应的社会现实(一)文革前的科普化时期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科幻第一个特点鲜明的阶段,也是新中国科幻的起步阶段。

在此之前,中国科幻小说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科幻作家肖建亨指出:“我们的科学幻想小说,也只有到了解放之后才获得了真正的新生,获得了真正的原动力,才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8建国初期,苏联科幻文学得到了大量引进,为中国科幻注入了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新鲜血液。

50年代,现代中国人第一次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中摆脱战乱,走上自强之路,以讨8《试论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兼谈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一些争论》——《科学文艺》,1980(4)。

论未来为主要内容的科幻文学也应运而兴。

1954年,《中国少年报》刊发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自此以后,中国原创科幻小说屡见报端,许多作品广泛而深远,深受读者欢迎,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

例如,刘兴诗的《北方的云》便极具特色。

小说中讲述了运用热核反应进行人工降雨的故事,涉及了大量的大气科学的知识,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也带有粗暴的、苏联式的共产主义设想,给作品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迟叔昌的小说《“科学怪人”的奇想》,对比了新旧中国两位生物学家的个人遭遇。

同样的一项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科学技术,在新旧中国所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前者失败,让民族始终走在痛苦的深渊中;后者成功,将民族带入了更宽广的天地。

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新中国成立后大好前景的无限赞颂。

从中能看出当时中国人民的乐观精神,间接反映出中国人民切实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科幻仍然是科学普及的工具,鲁迅的倡导加上苏联科幻理论的传播,导致了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观念始终伴随着科幻的创作与传播。

即便如此,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迎来的第一次创作高潮”(孔庆东)9。

新时期之初的科幻小说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立刻从科普的窠臼中挣脱出来,而是仍走着科普的老路,科幻小说的创作观念不变。

这种局限性是由时代导致的,新中国的成立虽然能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一个安定的有利环境,但并不能立刻让国民的思想改头换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科幻作家也不例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的时候,科幻文学也理应迎合国家实用性的需要,自然会把科普作为工作的中心。

(二)文革时期,文革之后的社会化时期及当代概述文革时期,写作科幻小说当时被看作是“唯心主义思想”,所以科幻作品极少。

文革之后,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推动下,科幻文学也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六期上发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提出科幻文学无法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目的,至多也只能普及一点“科学的人生观”。

郑文光也在《科学文艺杂谈》中谈到:“科学幻想小说要不要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我认为是需要的。

”“如何利用科学幻想小说这一特定的文学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是今天科学幻想小说面临的任务。

”10英9《中国科幻小说概述》,孔庆东。

10《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此注释是引文位置,未查到原文)美的科幻作品及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科幻的发展造成了突出的影响,中外科幻作家的交流也逐渐展开。

科幻小说开始摆脱科普的束缚,开始描写社会生活。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

《三体》通过对“文革”的细致描写,表达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同时把目光投向整个宇宙,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着中国科幻的最高水准。

新时期科幻的成就,间接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及政治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小结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科幻小说也历经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可以看到,科幻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基本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一一对应。

对其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

参考书目:[1]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3]萧星寒.《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6。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