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说稿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说稿

说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所要说的专业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

我将从专业建设、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等几方面进行说本专业。

一、专业简介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创办于1988年,2005年评为市级重点专业,2011年评为中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

1、专业发展背景
我校所在地新洲区是武汉市的农业大区,已初步形成与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紧密相关的两大板块园区。

一是以双柳、龙王咀、涨渡湖、李集等区域为主体,沿长江、举水一带的百里蔬菜长廊,有双柳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万亩,并已建成双柳、李集大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二是形成了以徐古为核心,沿东环公路跨5个街镇的食用菌生态产业长廊。

双孢蘑菇以东北部的徐古、旧街、潘塘、三店以及邾城丘陵地区为主,香菇以凤凰、李集为主。

2010年两大板块实现总产值逾30亿元。

《新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15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建成武汉市百万亩“菜篮子”工程的示范基地。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是全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区。

湖北是农业大省,全省果蔬花卉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约60%,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已超过粮食作物居第一位。

目前全市开办有本专业的中等职业仅有我校1所,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学校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好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已成当务之急。

2、专业发展现状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自学校1988年创办职业教育时就已开设,原为园艺专业,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变更为新名称。

本专业发展经历过辉煌,也曾跌入低谷,但学校始终坚持“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将本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龙头专业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实用技能人才,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致富带头人,为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打出品牌作出了一定贡献。

20余年来,本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了“以市场定方向,培养实用人才;以素质为本位,优化教学体系;以合作促发展,拓宽培养途径”的专业特色。

自2009年至今,我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8%以上。

二、专业培养目标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构建以园艺生产、蔬菜栽培加工绿化技术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中专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直接从事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农产品栽培、品种
试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土壤与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的中高级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学生素质生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拓展素质培养为主。

专业知识技能以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满足多层次人才规格要求,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支撑,建立与果蔬花卉专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培养“岗位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构建“校企共建、产教结合,做学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能历教育”。

四、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力量充足、分布结构合理、专兼比例得当、充满活力
1、专任师资力量充足,师生比为 1:19,结构、分布合理,梯队效应明显
专业有在校生9个班468人,专业课专任教师18人, 80%以上的教师周课时≤12。

图表表明:
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的教师有8人,占44.4%;中级职称9人占50%;初级职称1人占5.6%
从双师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16人占88.9%,非双师型教师2人占11.1%。

2、专业教学团队工作阅历深厚,经验丰富。

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校内专任教师5人,外聘兼职教师2人,共计7人。

专业团队带头人杨幼春,高级职称,湖北省骨干教师,区政协委员。

1990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新洲职高从事果蔬花卉专业教学,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教学、改革阅历和教学管理经验。

3、外聘兼任师资团队优秀、补充有力。

外聘兼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

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先进的专业理念,极大促进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果蔬花卉专业有兼任教师4人,4人为高级职称。

五、专业实训条件
1、仪器设备、实践实训条件满足了教学需求
(1)专业重视基础条件,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设备广泛被使用,各专业(包括本专业学生在内)生均拥有计算机率16.7台/百人。

(2)专业有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室,能满足教学所需,果蔬花卉专业现有多媒体教室3个,植物检测实训室1个,天平室1个,显微室1个,组织培养实训室1个,自动化学实训室1个,标本室1个,电泳实训室1个。

实验开出率100%,利用率达80%以上,有些设备较为先进。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优良、合作紧密
为了贯彻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的中职办学特色,再现真实的生产情景,实现
角色互换,达到零距离“就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涨渡湖有机蔬菜实训基地)。

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基地承担顶岗实训和学生就业,综合实训基地满足相关课程现场教学、综合实训等。

六、改革与创新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指导专业整体建设
依据教育部中职招生专业目录,2008年我们把园艺专业调整为果蔬花卉专业,名称更加规范科学,专业口径比原来更加宽泛,有利于学生就业。

果蔬花卉专业在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市场调研和向专家咨询为切入口,以就业为导向教育,以能历为坐标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条件、校企合作、规范强化管理,不断深化改革等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

2、根据多层次人才规格要求,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对果蔬花卉专业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调研,对专业主要岗位群设臵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宽平台”就是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即为针对不同专业技能方向。

3、以课程重构为途径,大力倡导“能历教育”模式
“能历教育”中的“能”即能力,就是获得现代职业人生活所必备的生存能力,这里主要指技术能力、融入企业能力和适岗应变能力、思维与抉择能力,以及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能力。

“历”即学历、经历,这里主要指学习的经历、学历层次的渐进和职业经验的累积。

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切实保证“能历教育”模式嵌入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适当专业理论学习,取得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还要使其具备技术能力、融入企业能力和适岗应变能力、思维与抉择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能力。

4、“产教结合,做学一体”,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生产任务的引入,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做学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项目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1)开放式的教学,淡化“教室”的概念。

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

课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而是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大棚乃至市场,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2)项目式的教学,淡化“课程”的概念。

以蔬菜生产加工项目或者花卉生产项目为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而且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不依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它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较强的综合性,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每一位学生都会认真地搜
集资料,深入思考,精心准备,有利于创新突破。

(3)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使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产教结合,做学一体借鉴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之法,增强教学互动,通过示范性教学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即把基础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七、成效与成果
(一)教学成果成效
专业锐意改革,开始有了收获:
10~12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共5项。

(二)科研成果
教师爱岗敬业,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成果丰硕,2009-2012年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1、论文28篇
2、专业有8位教师获省市级以上奖,共16项。

八、目标与方向
专业在努力实现上述建设目标外,须继续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不断探索,适应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是专业永恒的追求。

(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社会、多出成果、创建品牌,提升专业在行业中的作用、地位。

新洲职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
2012-5-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