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
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
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
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
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
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
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
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
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
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
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
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
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2.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3.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⑴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⑵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⑶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4.通过口语交际、习作训练、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这是审美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首先,在作文的取材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生活美的熏陶,享受到创造美的乐趣。
如《我爱家乡的橘子》可以表达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美的感情。
其次,在作文指导中也要渗透美育,让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能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通过写人写事,让学生感受社会美,通过写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等。
总之,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育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