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第2章财政职能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2章财政职能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2章财政职能作业一、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市场环境不满足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所需的前提条件,从而一些市场难于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

外部性——指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

人们将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将不利影响称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

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失当,不仅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反而限制和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和市场失灵加重,致使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失灵、决策失灵和管理失灵。

二、简述题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1、反对垄断,鼓励竞争通过政府干预创造有效竞争状态。

在经济实践中,政府可以采取下述手段控制或改变垄断状态,促进公平竞争:一是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案,防止单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市场。

二是在垄断行业建立多个相互竞争的公共企业,或对垄断性企业进行分拆。

三是实行价格管制,防止垄断企业获取垄断利润。

2、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能够通过税收等途径以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得供给公共产品所需的费用,从而超越“私人资本”能力的有限性,并克服市场难以解决的“免费搭车”问题。

3、克服外部性克服外部性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政府克服外部性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界定和保护产权。

政府的作用将需要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在外部性与其生产者或相关者之间建立某种权利义务关系,从而把外部性纳入市场机制。

二是建立强制性价格补偿机制。

对生产负外部性的行为进行课税(又称庇古税)、罚款与收费,以此弥补负外部性产生的外部损失,并将外部损失内部化。

三是建立激励性价格补偿机制。

通过对外部性行为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激励外部性生产者将外部性的收益或成本内化于自己的抉择之中。

四是严格的管制。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对外部性生产行为进行严格管制。

4、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政府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心目标在于努力保证市场参与者关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是充分的和对称的。

在保证充分信息方面,政府一方面应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换的成本,降低市场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直接供给相关的经济信息,为市场参与者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提供条件。

在保证对称性信息方面,政府应制定一定的制度规范,要求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通常是生产商)公开其私人信息以保护弱势信息一方。

5、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主要职责表现为:一是严惩非法的收入渠道,严格控制通过非正义程序获取的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推动起点公平。

三是对收入和财富征税,对低收入阶层实施反贫困计划和社会保障制度。

6、维护经济稳定政府应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有效运用财政、金融杠杆来调控经济。

当然,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顺势而为。

2、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选择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并在二者中选择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因素:1、人们用怎样的标准来筛选市场失灵。

如果选用的“筛子”孔比较大,只有严重的市场失灵才能被筛选出来,那么,留给政府作用的范围和空间将会相对较小。

相反,如果筛选的标准比较严格,选用的“筛子”孔比较小,市场失灵将被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作用的范围和空间将会得到大大扩展。

2、政府活动能力及政府失灵的大小。

在筛选出市场失灵后,政府将需要根据市场失灵的类型考虑多种干预方案,估算每一种方案可能的政府失灵及其效率损失。

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所造成效率损失之间的比较。

在众多的市场方案与政府干预方案中,尚需要进一步比较各种结果与理想目标的接近或偏离程度,从而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干预方式。

当然,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选择,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3、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行为目标政府行为的终极目标关乎政府的存在与发展,它构成了政府全部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政府终极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政府行为的重要次级目标,即效率、公平和稳定;而效率、公平和稳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诸多具体问题的解决。

1、资源配置效率目标政府通过参与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政府在不损害市场秩序的条件下矫正市场失灵,维护公开公平竞争,确保生产要素自由转移,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2、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判别效率的一般标准是“帕累托最优”。

(二)公平在公平的认识上,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规则公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

1、规则公平。

强调个人的收入与其要素禀赋相一致,强调个人收入与其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相一致,从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相一致。

2、起点公平。

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从单一过程来看,起点公平似乎是对规则公平的补充,但若从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起点公平又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并必然导致结果公平。

3、结果公平。

强调收入分配的结果,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之间的相对关系。

结果公平就是要求所有社会成员之间拥有相同的收入份额,而平均主义是结果公平的理想境界。

鉴于价值观的差异,事实上我们很难判断哪一种公平更为合理;但从终极目标上看,学术界更愿意接受结果公平为判断标准。

因此,政府的公平目标是指承认一定贫富差别条件下的共同富裕。

(三)稳定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

经济稳定有四个目标:一是充分就业。

二是物价稳定。

三是国际收支平衡。

四是适度的经济增长。

简单地讲,政府宏观经济稳定目标的基本指向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促使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三、论述题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由于现实市场环境不满足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所需的前提条件,从而一些市场难于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低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波动等。

(一)资源配置低效资源配置低效是指现实的市场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不能提供“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资源配置低效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失灵,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难以克服外部性、风险和不确定性。

1、竞争失灵一旦某个市场参与者拥有一定的市场权力,便可以人为地限制供给、提高价格,从而导致低效的资源配置。

竞争失灵的极端情形是垄断(Monopoly)。

导致竞争失灵主要因素有:(1)市场上缺乏足够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生产的规模效益。

在规模经济或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生产效率的客观要求。

(3)产品差异或不可替代性。

现实经济中的厂商在对超额利润的追逐中不断进行创新性竞争,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谋求不可替代的产品发展路径。

2、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因此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将违背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定价原则,从而导致公共产品配置的低效率,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企图无法实现,从而导致普遍的“免费搭车”(Free Ride)。

因此,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供给公共产品,导致供给规模小、效率低。

3、外部性现实中存在许多根本不发生经济支付的交易,即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生产者虽然支付了全部成本,却没有得到补偿,导致市场均衡低于有效率的水平。

负外部性的生产者由于没有承担外部性成本,致使其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生产者在私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规则下的市场均衡,必然高于有效率的均衡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损失。

4、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信息的获得是需要成本的,因而必然存在信息不完善。

信息不完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信息不完全,第二是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行为缺乏准确的判断,必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其具体途径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二)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是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分配,而要素禀赋的差异与市场主体的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收入差距,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即使初始秉赋和个人偏好相同,但机遇的差异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差异。

如果说上述收入分配不公是自愿、诚实的市场交易下的结果,那么商业欺诈、抢掠和盗窃等非法行为将产生更难以被社会所接受的收入分配差距。

(三)宏观经济波动凯恩斯主义等内生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经济体系的内在因素所引起的,即经济体内存在一种促进经济上行的力量和一种促使经济下行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在推动经济运行时都会有一个逐渐扩张、加强的过程,在达到拐点后则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外生周期理论则认为,经济周期的产生是内外部冲击造成的,而这种外部冲击显然是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的。

价格机制的滞后性和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使得市场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无论是长期经济波动还是短期经济波动,都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2、政府失灵的表现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失灵、决策失灵和管理失灵。

1、信息失灵政府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则可能导致政府失灵。

信息失灵的原因:(1)生产技术、投入要素和产出种类繁多,政府难以通过零成本获取全部信息;(2)政府官员的理性有限,难以对所面临的信息做出准确的认知;(3)政府通过行政系统收集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低层级政府可能向高层级政府“报喜不报忧”,导致信息失真。

2、决策失灵政府决策失灵是指政府按照其决策规则所做出的决策不能满足资源配置最优的需要。

决策失灵的原因:(1)信息失灵导致决策失灵。

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政府的决策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2)有限理性导致决策失灵。

政府官员的理性认知程度是有限的,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能会存在偏差。

因此即使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也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3)决策者的自利动机导致决策失灵。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政府官僚均具有自利动机。

政治家谋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官僚谋求预算最大化,其自利动机将难以保证与民众利益产生相容性激励,从而产生决策失灵。

(4)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失灵。

利益集团为了共同目标或利益,将通过寻租、游说等手段向政府部门施加影响,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

由于受到外部非中立思想的干扰,政府部门的决策很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从而产生决策失灵。

(5)政府决策规则的缺陷导致决策失灵。

政府决策规则大致可分为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同意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