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高中历史(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官僚世袭制度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解析:选C材料中三者都主张任用贤才,否定了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提出士子应当具有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4.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渐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解析:选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只会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相比于先秦时期小生产者不可能大规模减少,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墨家学派依然秉承先秦时期墨家思想,并未背离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法家独尊,西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使墨家思想逐渐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毁除法家以外其他各派书籍,对墨家是沉重打击,但不会导致墨家断绝,且题干中墨家最终于西汉中期才淡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解析:选B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不会代表人民利益,故A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的稳定和发展,“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故B项正确;孟子的主张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故C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成为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

6.儒家主张“有为”,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儒道两家完全对立B.道家是对儒家补充完善C.儒家比道家更先进D.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解析:选D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思想,体现出儒道具有不同的处世观,故D项正确。

7.《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材料反映了当时()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解析:选D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客,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

8.《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解析:选D朱熹的做法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重续儒家的道统,符合复兴儒学的新时代内涵,故D项正确。

9.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

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

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解析:选A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10.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

这反映了()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革命派”,排除。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解析:选C东汉蔡侯纸的出现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的推广,且魏晋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2.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

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解析:选B材料有两则内容,其中之一是传教士对古代中国文明的认可,而第二则是讲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宣扬,故A项错误;在民族危难之时,重提过去的文化科技成就有助于提高对本民族的认同和自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叙述古代科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古代科技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

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

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总结“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分析原因;第三小问,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

第(2)问,根据“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等信息分析原因;根据“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等信息概括特征。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省略号前面的信息分别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

第(4)问,根据前面的材料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1)态度:批判。

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给分)。

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原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特征: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任答两点)(4)因素:思想家的发展创新;吸收借鉴其他思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大一统专制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专制王朝各方面的需要。

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除非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

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1 0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