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幼儿人文素养海盐万禄幼儿园姚群利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以及具有关爱、友善等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五、主题引领,让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整合正文:苏霍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以音乐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样,其他的艺术教育也不应是培养画家、舞蹈家……,而是首先塑造人,通过艺术教育,影响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变,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综观我们以往的艺术教育,教育者忽视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儿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为孩子创造条件,但只注意幼儿某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其它能力方面的发展。

因此,艺术教育的目的走进了只顾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而忽略了孩子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的误区,更忽视了应充分挖掘艺术的育人功能,让幼儿的艺术素养与人的内在素质得到和谐统一整合发展。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其教育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

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艺术即情感的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

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

艺术教育与儿童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

要使艺术教育真正地回归生活,就是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验本位的艺术教育。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

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

亲身体验能使儿童形成一种敏锐的选择能力。

儿童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说”和“做”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做”是带有审美色彩的做。

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刺激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创造性地活动,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想。

在融合式艺术活动《身边的爱》之“寻找身边的爱”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寻找身边的爱,孩子们真切地发现了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一个小朋友爱另一个小朋友”。

幼儿园的活动室内有燕子来来回回做窝,孩子们也找到了,他们说:“燕子妈妈做窝孵小燕子,动物妈妈也爱孩子。

”看到园内的花工给植物浇水,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我们都要爱护小草小花,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自然角中,孩子们主动去管理这些小生命。

当然更多地,孩子们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老师对自己的爱。

通过这样的寻找“爱”活动,提高了幼儿对爱的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爱,教师又不适时机地用镜头捕捉一些爱的照片,为提升对爱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互动,即相互学习,相互推动。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

首先,是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

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其次是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

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

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

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学会把自己“变小”,要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关系是“平等”的,但却同时又起到“首席”的引领作用。

如:在《身边的爱》之“谈谈身边的爱”活动中,教师在教室里张贴孩子们在寻找爱的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谈论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爱的体验,幼儿谈论之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教师作如下小结:“你们说得真好,爱就是喜欢,有时候比喜欢还喜欢!老师认为爱就是很喜欢、很关心一个人、一样东西,象爸爸妈妈爱孩子,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爱小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

爱是一种很美很美的感觉,有了爱,你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上很幸福很温暖很清新,也会感觉到生活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思。

”在这样的谈论中,幼儿与教师不仅有相互启发,同时其身份处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倾听的相互作用之中。

教师的地位,就象圆桌会议上的一员,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也不是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而是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提升和推动幼儿进步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角色实际上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舞场起舞”的“领舞者”,构筑了艺术教育中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生态。

教师首席身份的领舞,不仅使幼儿对环境中呈现的照片作了更深的观察和体验,学会从动作、表情、色调中体会“爱”的涵义,同时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把心底中对爱那种至善、至纯、至美的感觉激发出来。

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现代美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主张在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使之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在教学中把知识、道德、审美融合起来,在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中,生成智慧,从而培养出头脑灵活、充满自信、具有创造性的智慧型人才。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既有丰富敏锐的感受和直觉能力,又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个性完美的人。

审美与内在的自我世界相联系,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理论。

据此,艺术教育因将幼儿园的语言、科学、音乐、美术、数学、体育六门课程归并为三大领域:社会、科学、艺术,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统整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分科体系,实现各科之间的融合。

如在主题“身边的爱”活动四中:“文学作品鉴赏”——《梧桐树下》、《老爷爷的帽子》就融合了语言、戏剧、美术、科学等领域内容。

通过欣赏童话故事,体验故事情节中所体现的母爱和关心老人的情感,以及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自由演一演,教师作引导性提问:“你是怎样关心老人的,爷爷奶奶平时是怎么关心你的?请你找几个好朋友商量一下,把这些事情表演出来。

”带幼儿到梧桐树下,寻找和感受意境,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创作《我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融合式艺术教育,可以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可以将各领域有机融合,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更似于一种游戏,各种学科知识之间没有具体界限,师生之间也可以不存在界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随时根据幼儿产生的新问题,不断调整策略,用艺术的方式组织幼儿活动,使幼儿沉浸在兴奋、欢乐之中,感到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主动地做游戏。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艺术自娱自乐的功能,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情感得以萌发,以艺术教育的美激发自己的人性美,对人心存感激,学会关爱。

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艺术作品的欣赏教育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引导儿童欣赏名画家、名音乐家的作品。

可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

“身边的爱”活动之《名画欣赏——母爱》。

幼儿对爱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此时,教师及时出示有关母爱的作品。

索拉瑞奥(意)的作品《有绿色靠垫的圣母》、拉非尔(意)《椅中圣母》、毕加索(西班牙)《母与子》、台德玛(荷)《天伦之乐》、米勒(法)《母亲的关怀》等名画,让幼儿欣赏,使幼儿一边体验名画中所体现的“爱之美”,一边探索和学习相应的绘画技巧。

请幼儿说说,看了这些画之后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幼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良好的直觉,他们往往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情感。

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直觉加以注意和反省。

在反省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燃地注意到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画画的色彩、线条,光线的明暗,色调的厚实等,艺术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同时,当幼儿欣赏完后,教师可在抒情的背景音乐中作适当小结:“我们欣赏了不同画家画的妈妈和孩子在一块儿生活的情景:有的妈妈给小宝宝喂奶;有的妈妈和小宝宝一起游戏,有的妈妈教孩子学音乐。

这些画给我们的感觉很美,也很感动人。

看爱,不管是哪个国家、什么时代、什么人,大家都需要母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妈妈,每个妈妈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

”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事先请家长在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无意识到播放这首曲子,在幼儿午睡的时候播放这首曲子。

活动中,引导幼儿思考:你觉得这首曲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使你想起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听这首曲子比较好,为什么?由于有了之前的无意识倾听的铺垫,幼儿一下子能进入意境,感受曲子优美、抒情的曲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