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度

大量的进行研究的练习机会,以及各种文献资 料上的方便,使之受到进一步的教育,以在日 后能够坚持、继续和开拓这些研究。因此,进 入本研究所的,只能是那些把献身语言学作为 其志向的学生,而不是献身其他学科,仅把语 言学作为一种教育基础的学生。 • 每一名研究所成员应及时选择语言学中某 一对象,作为学术研究的题目,争取作出有出 版价值的研究成果。
• 自由(自由是个人发展和科学精神基础;研究 和教学自由)
• 寂寞(与独立、自由相联系;自由是必需的, 寂寞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 点为依据)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十九世纪德国大学的成就
一位德国教授在1900年说:“在宗教领域以及艺 术的许多领域,其他民族也许胜过我们。而德国精神 在本世纪的科学领域却凯歌高奏,胜过其他任何国家。 科学是我们的荣誉,而科学的场所便是德国的大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启蒙运动与大学革新
• 注重新知识 哈勒大学(1694)和格廷根大学(1737)
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注重自然科学、古典学、 政治学、政商学(Kameralistik)。面向社会。 • 倡导理性和学术自由。
格廷根大学哲学院章程(1737年):
所有教授,只要不涉及损害宗教、国家就道德的 学说,都应该享有教学和思想自由这种责任攸关的权 利;关于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及讨论的各家学说,应该 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
学者 • 1821-1900:德国在物理学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
总和
1901-1925年诺贝尔奖统计: •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总计31人,其中德国人10人 •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总计22人,其中德国人9人 • 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总计23人,其中德国人5人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理念与制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 学的理念与制度
2020/11/23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导言
• 科学中心(汤浅光朝)
– 1540-1610 意大利 – 1660-1730 英国 – 1770-1830 法国 – 1810-1920 德国 – 1920- 美国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洪堡的大学思想
• 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不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职业性的训练。
• 大学的核心是科学(学术),而科学就意味着探索,永 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科学而 共同处于大学之中,进行学术的探索。
• 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和自由的活动,大学教师和 学生都应当享有这种自由。
研究所
• 研究所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基层研究和 教学单位,拥有必要的人员、设备如实 验室、资料室、教室等,有较大的独立 性。在自然科学中称Institut,在人文和 社会科学中称Seminar,在医学中称 Klinik。
• 研究所起源与发展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研究所
柏林大学古典语文学的研究所章程: • 为在古典研究方面已具备基础知识的人,提供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大学的危机与改革
• 柏林大学的建立 18世纪末,德国有大学45所,约6000大学
生,平均每所大学的学生仅有120-150。在18、 19世纪之交,一半德国大学停办。
1807年拿破仑击败普鲁士,首都柏林被法 国军队占领,普鲁士失去了一半的国土,以及 7所大学,特别是哈勒大学。
• 获得教授资格者,便可以进行教学和研究,但他并没 有职位,有教授职位空缺时,他可去应聘。所以被称 为“编外讲师”或“私人讲师”。
• 他可以投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和讲课,也 许每周讲两或三门他最感兴趣的课。由于这些课程通 常都比较深,不宜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它照例只能 吸引很有限的学生,他们对这些专门的课有比较深的 和真正的兴趣(Hermann Weyl) 。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研究至上
• 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思想学 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这 么多巨大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 和集体努力。总之,大学制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首 先教授研究。这是它的骄傲,也是它的声誉的基础。
(Merz:《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学术自由
• 学习自由作为制度 在德国大学中学习,全以学习自由原则为基础。除
了对修业时间有一定规定外,几乎一切事情全在个人, 没有必听的课程和中期性考试。每学期选什么课,全 由自己决定,而且听课与否全在自己。
Hermann Weyl: 一旦被大学录取,他可自己选择 去上什么课。在以后的几年里,他无须参加口头或笔 头的考试。他可以自己选择老师并挑选他想听的课程、 想参加的实习和讨论班。通常,他有一到两次机会变 更大学。
• 学术是纯学术,与应用无关,大学应不受外在因素 的干扰。寂寞是大学组织的根本原则之一。
• 国家有义务扶持这种学术活动,但不能介入。国家 的任何介入都是有害的。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大学理念
• 教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是为了外在 的目标;人文主义)
• 科学(永无穷尽的探索;以哲学为基础的整体; 自为目的)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启蒙运动与大学
• 大学改革的趋势
在启蒙运动精神的支配下,实用的知识和 专门人才的培养受到重视。德国以法国为榜样, 建立许多实用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柏林采矿 学校(1770)、兽医学校(1790)、建筑学校 (1799)、艺术学校(1796)。
普鲁士教育主管人说:“应该取消大学, 只保留人文中学和培养医生、法官等专门学院 即可”。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学术自由
• 美国教育家Stanley Hall说: “德国大学是当今地球上最自由的地方。所有曾经
支配人类生活的旧的信仰法则和形式,都在此受到质 疑,每一种想法都能都得到尝试,以便得到一种新的、 更深入的、更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激荡中,累 累的果实是完全自由的最好回报”。(Paulsen, S.287) • 蔡元培: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研究所
•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 • 作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组织基础 • 研究所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一项重大结
构性变化。这种集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 组织被Ben-David认为是19世纪德国大学 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编外讲师
• 从1816年开始在柏林实行“大学教授资格”制度 (Habilitation)。即博士学位的获得者还需进行大约 两年的科学研究,作出新的研究成果,提交一篇教授 论文。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衰落中的大学
• 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运动, 古典语言和文学进入大学。
• 宗教改革。路德1517年10月31日贴出《九十五 条论纲》。大学介入宗教纷争。
• 民族国家及专制主义国家由此兴起。大学服从 于国家的统治。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衰落中的大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大学的危机与改革
• 柏林大学的建立 1807年8月哈勒大学校长带领部分教授晋谒
国王,提出在柏林建立新的大学。国王说:国 家应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
计划与关于大学理念的讨论。施莱尔马赫、 费希特等众多学者参与。 • 洪堡1808年10月被任命为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 长。1909年7月,他拿出了建立柏林大学的方 案。1810年5月,洪堡奏请大学9月正式开学。 但他6月已经辞职。
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的开明专制的国,他 的大学何等自由!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3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 数学的核心课程是些系统的高深课程,每门课都覆盖 很广的领域,它们形成了数学教育的脊梁骨。这类课 程在美国的学院里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它们太高深了; 甚至在美国的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中也没有这些课程, 因为这里的学生们过分专注于某个它们计划研究的主 题。(Hermann Weyl, 1885-1955)
导言
• 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
– 研究性。科学研究活动、研究人才的培养。 – 学术自由。教师教学的自由、学生学习的自
由、探索未知的自由。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1348:布拉格大学 1365:维也纳大学 1386:海德堡大学
中世纪的 德国大学
1388:科隆大学 1392:爱尔福特大学 1409:莱比锡大学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洪堡的大学思想
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6) 出生于贵族家庭,12岁丧父, 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20 岁入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 学学习法律,一学期后转 入格廷根大学。1791年在 柏林法院实习,1791年在 家钻研古典文化。1802-08 担任普鲁士驻罗马教廷公 使。
法国人Ferdinand Lot在其《法国的高等教育》 (1892)中说:“德国在一切领域(没有例外)的科 学统治权,今天已被所有的人所认识。德国在科学上 的优势正如英国在商业与海上的优势一样,也许还更 强些”。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十九世纪德国大学的成就
德国19世纪的科学成就(Ben-David) • 1820-1919:40%的医学发明由德国学者作出的 • 1820-1914:生理学方面65%的有创见的论文来自德国
现代大学的突破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 度
编外讲师
• 法国人库森《关于普鲁士等德意志数邦公共教 育状况的报告》(1832)认为,德国大学主要 驱动力量在于编外讲师,他们是一支不断创新、 甚至过分追求创新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