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

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

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

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大气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

(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

(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

(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

(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

(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

(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

(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

(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

(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

(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4)城市的布局形式。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三、旅游活动:(1)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资源的特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特点。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在复习中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梳理地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解记忆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

这是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地理事象的前提。

反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读“洋流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盐度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①③④⑤四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A.①B.③C.④D.⑤3.关于洋流③流经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发达,但矿产资源贫乏,需大量进口B.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是世界著名水稻生产国C.咖啡、蔗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D.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重要羊毛、小麦出口国“伴着黎明的曙光,某记者乘7:00的航班从P城市飞往北京,14小时后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据此并读图判断4~6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