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 ”的含义。

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能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识方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方法技能方面: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⑴在中q 是p的必要条件的理解;
⑵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⑶判断命题条件与结论间关系时,条件p的确定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1: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呢?为什么?【因为前面你所介绍的她是你的妈妈就足于说明你是她的孩子】
思考2:这在数学中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复习回顾
思考1:什么叫做命题?【能判断真假的语句】
思考2: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
思考3:常见的逻辑连接词有哪些,他们表示什么意思?【或、且、非】
知识探究(一)
思考1:条件p :x >0,结论q :x 2>0,如果条件“x >0”成立,那么结论“x 2
>0”成立 一定成立吗?
思考2:该语句用数学符号怎么表示?【x >0⇒x 2
>0】 思考3:要使结论q :x 2>0成立,有条件p :x >0足够了吗,“充分”了吗?
思考4:怎样利用做够,充分语句叙述该语句?【要使p 成立,q 足够充分了了】 结论: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
练习:判断下列条件p 是不是q 的充分条件?
条件p :x =y ,结论q :x 2=y 2
知识探究(二)
思考1:条件p :(x -1)(x -2)=0,结论q :x =1,p 是q 的充分条件吗?
思考2:而由条件(x -1)(x -2)=0一定有x =1成立,即(x -1)(x -2)=0⇒/x =1成立吗?
思考3:如果条件(x -1)(x -2)=0不成立,结论x =1成立吗?
思考4:要使x =1成立,必须具备(x -1)(x -2)=0的条件吗?【我们就说(x -1)(x -2)=0是x =1成立的必要条件.】
结论:如果已知q ⇒p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必要条件.
思考5:该结论还可以怎样理解,你能举例说明吗同学讨论?【如果p 不成立,那么q 就不成立,即⌝p ⇒⌝q .也就是说,要使q 成立,就必须p 成立.例: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有了氧气,人类未必就能生存.我们说,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知识探究(三)
思考1:对于探究一中的条件p 和结论q ,q p ⇒成立吗?因此,q p 是必要条件吗? 思考2: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若p ⇒q 且q ⇒/p ,即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我们称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思考3:对于探究二中的条件p 和结论q ,p q ⇒吗,因此,p q 是的充分条件吗? 思考4: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若p ⇒/q 且q ⇒p ,即p 是q 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称p 是q 的必要不充
分条件.
思考5:条件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结论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p⇒q,q⇒p成立是的什么条件?
吗?因此,p q
结论:如果p⇒q且q⇒p,记作p⇔q.这时,p既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p是q的充要条件.
另外,如果p⇒/q且q⇒/p,那么称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思考6:你怎样理解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我国古代《墨经》里对充要条件有精辟的论述:
“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也就是说,
充分条件的特征是:“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必要条件的特征是:“没它不行,有它未必行”;
充要条件的特征是:“有它就行,没它不行”.
由此可看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都不是唯一的,而充要条件是唯一的,是互逆的.
知识运用
三.练习:
1.填空(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
“x是6的倍数”是“x是2的倍数”的条件;
“x是2的倍数”是“x是6的倍数”的条件;
“x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是“x是6的倍数”的条件;
“x是4的倍数”是“x是6的倍数”的条件.
2、x≤-1是x≤1 的条件.
x2-1<0是(x+2)(x-3)<0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x+2)(x-3)<0是x2-1<0的条件.
x2-1=0是| x |=3的条件.
x2-1=0是| x |=1的条件.
小结:
对于两个不等式而言:
(ⅰ)解集范围小的成立,则解集范围大的也成立;但是,反过来不能成立.
(ⅱ)若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无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则它们相互都不能推得
课堂小结: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基本步骤:
①认清条件和结论;
②考察p⇒q和q⇒p的真假
附:板书设计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定义:
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形象记忆:箭尾
..是箭尾
..的必要条件。

..的充分条件,箭头
..是箭头
2、若p⇔q,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若p⇒q但q⇒p,则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判断p与q的充要条件关系的步骤:
①判断p⇒q与q⇒p是否成立。

②再由形象记忆法判断p与q的条件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