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第一章充分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1-1第一章充分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新课
复习Βιβλιοθήκη 新课小结作业
例4、 判断下列命题中前者是后者的什么条件? (1)若a>b,c>d,则a+c>b+d。 (2)ax2+ax+1>0的解集为R,则0<a<4。 (3)若a2>b2,则a>b。
(1) p (2) p (3) p
q, q q, q q, q
p 前者是后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前者是后者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训练 判断下列各题中 p 是 q 的什么条件. 2 (1)p:|a|≥2,a∈ R,q:方程 x +ax+ a+ 3= 0 有 实根; (2)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矩形; (3)p:x=1 或 x= 2, q:x-1= x-1.
解:(1)当|a|≥2时,如a=3时,方程可化为x2 +3x+6=0,无实根;而方程x2+ax+a+3= 0有实根,则必有Δ=a2-4(a+3)≥0,即a≤ -2或a≥6,从而可以推出|a|≥2.综上可知, 由q能推出p,而由p不能推出q,所以p是q的必 要不充分条件.
3、设集合M={x|x>2},N={x|x<3},
那么”x∈M或x∈N”是“x∈M∩N”的(B
A.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
C充分不必要
D不充分不必要
注:集合法
4、a∈R,|a|<3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A ) A.a<3 B.|a|<2 C.a2<9 D.0<a<2
练习
1、已知p,q都是r的必要条件, s是r的充分条件,q是s的充 分条件,则 (1)s是q的什么条件?充要条件 (2)r是q的什么条件? 充要条件 (3)P是q的什么条件?必要条件 变.若A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是 B的充要条件,D是C的充分而不必要 充分不必要条件 条件,那么D是A的________
解:命题(1)(2)是真命题,命题(3)是假命题. 所以,命题(1)(2)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新课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 哪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x=y,则x2=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 的面积相等; (3)若a>b,则ac>bc.
新课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例4 、 判断下列问题中,p是q成立的什么条件? p q (1) x2>1 x<-1 (2) |x-2|<4 -x2+4x+5>0 (3) xy≠0 x≠0或y≠0
(1)、(2) p (3)p q,q q,q p p (原问题 q p)
例5 求证: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c= 0 有一
复习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例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a2+b2,则x>2ab。
(2)若ab=0,则a=0。
(3)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若a2>b2,则a>b。
(1)、(3)为真命题。
(2)、(4)为假命题。
新课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作p
q(或q
2:设x、y∈R, 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充要条件的证明的两个方面:
1、必要性:|x+y|=|x|+|y|→xy≥0
2、充分性: xy≥0→ |x+y|=|x|+|y| 3、点明结论
作业
课本P 12 练习3、4。
(2)由“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四边形是 矩形”; 而由“四边形是矩形”可以推出“四边形 的对角线相等”,所以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当 x= 1 或 x= 2 时,x- 1= x- 1显然成立;而 解方程 x-1= x- 1,可得 x=1 或 x=2,所以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解】 (1) ∵ a + b = 0 a2 + b2 = 0 ,反过来, 若 a2+ b2= 0⇒a+b= 0,所以 p是 q的必要不充分 条件. (2)因为函数f(x)=2x+1⇒f(x)是增函数,但f(x)是 增函数 f(x)= 2x + 1,所以 p是 q 的充分不必要 条件. (3)∵p⇒q且q⇒p,∴p是q的充要条件. (4)取α=150°,β=30°,α>β,但sin 150°= sin 30°,即p q;反之,sin 60°>sin 150°, 但60°>150°不成立,则q p,所以p是q的既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练习2: 判断下列问题中,p是q成立的什 么条件? p (1) x2>1 (2) |x-2|<4 (3) xy≠0 q x<-1 -x2+4x+5>0 x≠0或y≠0
1.已知P:|2x-3|>1;q:1/(x2+x-6)>0, 则┐p是┐q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已知p:|x+1|>2,q:x2<5x-6, 则非p是非q的(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正根和一负根的充要条件是ac<0.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可先确定 p 和 q ,然后 再分充分性和必要性进行证明. 【证明】 充分性: ( 由 ac<0 推证方程有一正根 和一负根) ∵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 Δ=b2-4ac>0, ∴方程一定有两不等实根,
c 设为 x1, x2,则 x1x2= <0, a ∴方程的两根异号. 即方程 ax2+ bx+ c= 0 有一正根和一负根. 必要性: (由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推证 ac<0) 2 ∵方程 ax +bx+ c= 0 有一正根和一负根, 设为 x1, x2, c 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0, a 即 ac<0, 综上可知: 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c= 0 有一正根和一 负根的充要条件是 ac<0.
p)
定义:如果 p q ,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 (sufficient condition),
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
新课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例1、 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 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 x=1,则x2-4x+3=0; (2)若f(x)=x,则f(x)在(-∞,+∞)上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
•
• •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 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 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 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 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 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 ; 【教学难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解:命题(1)(2)是真命题,命题(3)是假命题. 所以,命题(1)(2)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新课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作p
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则记作p
复习
新课
小结
作业
q(或q
q。
p)。
则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
q不是p的必要条件。
例3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 p 是 q 的什么条件 (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 选出一种). (1)p:a+b=0,q:a2+b2=0; (2)p:函数f(x)=2x+1,q:函数f(x)是增函数; (3)p :△ ABC 有两个角相等, q :△ ABC 是等腰 三角形; (4)p:α>β,q:sin α>sin β. 【思路点拨】 只需按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分析若p成立,q是否成立,再反过来,q成立时, p是否成立.
复习
1、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可写成:若p则q。 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 若 p则 q
互 否 互逆
逆命题 若 q则 p
互 否
互为
逆否
否命题 若 p则 q
互逆
逆否命题 若 q则 p
问题探究 若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p惟一吗?
提示:不惟一.如x>3是x>0的充分条件,x>5, x>10等也都是x>0的充分条件.
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
• • •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 ,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 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 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 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 体系中。
课前自主学案
温故夯基
符号 或 _____ 式子 表达的,可以 1 .用语言、 ______
陈述句 叫_____ 命题 . 判断真假的________
若p,则q ,其中“p”是 2.命题的结构: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