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学与政治

儒学与政治

儒学与政治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确实与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留下来的主要有有《论语》、《孟子》、《大学》等,里面的论述都涉及到政治方面。

像《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大学》这本书主要是讲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一个基本思路,也可以说是一个由内心圣明到向外推己及人,进而建立制度的一种理论,也是一套政权运作的表现方式。

同时,儒家思想也被看作是沦为了政权的附庸,为政权服务。

但是,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大学、明明德、至善、儒学与政治我们先从《大学》了解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思路。

一、读《大学》后对它的理解《大学》章句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至於至善。

”②朱熹注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明,明之也。

明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昬;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逐明之,以复其初也。

”什么是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大学:“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民,则既莫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也。

”所以,在朱熹看来,大学就是古人教书育人的方法,民由天生,被赋予仁、义、礼、智等崇高的德行,人生下来之后被欲望所蒙蔽,明德并不能显现出来。

通过大学这种教育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种明德。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五三页.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窥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所以,大学是与小学相比而言的,在《四书或问》中,朱熹讲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这些都论证了做人、做学问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工夫,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舍本逐末。

“在亲人,在至于至善。

”朱熹注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然之污也。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於至善”。

这句话总的意思,按照朱熹所讲就是,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行,叫做明德。

这种明德被后天的外界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学习圣人那种崇高的德行,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同样的德行。

就叫明明德。

我们自我更新品德之后,更要推以及人,帮助他人去学习,最终达到事理当然之极。

这时候,我们会问,既然人是被欲望所蒙蔽的,而又有一门明明德的学问,这门学问从那里来?也就是说谁来教我们这门学问。

在朱熹看来,天生万物,所生万物不同,气质各异。

而尧舜等圣人天生就具备完备的德行,他们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古之大学就是以以尧舜之道所教人的。

总的来说,《大学》的三条纲领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构架。

内圣就是人追求本身所具有的完美德行。

外王就是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而且还要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进而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形式。

但决不是说,我明明德之后就能亲人,就能至於至善,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三条基本纲领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人生的方向,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方向。

二、读史后的反思然而,在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后,对于一些史实很让我有所深思,那就是当儒家的思想遇到政治的时候,与它所倡导的一些信条与现实的政治显得是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颠倒乾坤。

我们从两个例子来看:首先,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思想的汉代,君主汉武帝本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当时来看,他是真命天子,一国之君。

要做一个圣明的君主,需要向仁、义、礼、智的德行去看齐。

而他做的是什么呢?好的就不多说了。

在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延续了十年的帝位使这位武帝本来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挥霍浪费、迷信鬼神、刑法严酷等缺点在晚年恶性膨胀,造成严重后果。

三十一年间六位丞相,只有石庆一人善终,他迷信巫术、君临天下,以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而不讲任何道理逼死太子和杀死女儿。

在他统治期间,整个社会“物故者半”,也就是死了一半的人,统治者还有什么英明伟大可言呢。

①其次,“唐宗宋祖”中的唐太宗,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一个时代,太宗李世民也以他的英明神武、虚心纳谏、勤政爱民闻名。

不过,读史稍多之后,就会发现这位皇帝做了一件在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事: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为他自己记载的历史,并亲自督促他们修改到他满意为止。

他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可能也已经想到,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在这个事件中,他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政变后逼父亲李渊退位,登上皇位。

②应该注意李世民杀兄篡位之前,有隋炀帝杀兄弑父,而这之后又有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到武则天篡权,之后又有三次宫廷政变直到玄宗李隆基稳定了政局。

所谓:“凡事为耳目所习者,其取法也易,其虑之耶亦深”。

③在这样的君主身上,用孔子的话说是“鲜矣仁”。

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学》章句第九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④杨广、李世民这种行为是另一种“齐家”,与儒家所倡导的相比,简直是颠倒乾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的思想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统治者有那么大的影响,毕竟它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更是在一种权力没有制约的君主身上。

而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①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②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③章太炎《书唐隐太子传》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讲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这样会淹没许多问题。

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朝代都是有分别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首先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考证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儒家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论。

现在根据杜维明的看法,来对的儒学的发展史进行一个梳理,其中涉及到它与政治的关系,也使我们了解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明确儒学与政治的互动情况。

(一)先秦时期的儒学与政治在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民间讲学,是一些民间的教育力量,他们和现实政权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很有限的。

他们当时的政治理念,在现实中无法施行,所以他们看不起当时的君王。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①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不畏惧富贵高显之人,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也。

这里体现了一种独立的人格的含义,不因社会地位而改变之。

孔子离开鲁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鲁国的统治阶层有了矛盾。

儒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它的核心是:政治是为所有的人创造出来一个人格发展的环境。

从《大学》之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些基本的意思。

儒家在政治方面的倡导与当时的政权有着相当的差距,儒家并不满意。

同时,儒家又没有掌握很多的经济资源,以它为基础与政权互动。

(二)儒学与政治互动的开始儒学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了重要的显学,这完全是通过教育。

汉代开国七十年来,推崇的是黄老之说,一直到汉武帝才“独尊儒术”,这虽然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则是公孙弘。

公孙弘是趋学阿势之类的人,《史记》里对他有很多的批评,因为他基本上放弃了儒家基本原则,去投靠现实政权。

一般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既是儒家的政治化,也是政治的儒家化。

汉代晚期太学发展之后,学生有好几万人,这时候儒家的气派很大,对政治有很大的导引作用。

而汉武帝本身不信儒家,信黄老之说。

但儒家的学说到了西汉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这可以说是儒家和政治的一个互动的开始。

(三)佛教的传入对儒学的冲击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还有魏晋玄学的影响,使儒家有一段时间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

但是它在政治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唐代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大,从唐玄宗亲笔写过《孝经》中可以看出经学在唐代依然非常重要。

宋明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一个儒学发展的新时期。

宋明时期,皇帝的权力要比汉代时的大很多,但是宋代的大臣却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可以平起平坐。

王安石、司马光对皇帝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程”给皇帝讲学时,可以直接批评皇帝。

那个时期的大儒,像张载、朱熹,他们的抗议精神非常强,朝廷很少能够笼络他们。

也就是说,这些儒者是不与不合理的政治运作方式的合作的。

(四)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概况元代,统治阶层虽然信奉的是喇嘛教,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忽必烈就是蒙古族中真正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稳定政权之后,招募儒家学者做官。

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对忽必烈政权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代用六部取代了宰相,早期大学士和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

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令人发指。

但还是出了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

明代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非常强,大儒几乎都不是官场的依附。

黄宗羲就宣称自古以来所谓的儒学都是受政治利用的,所以后来发展出像东林党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所认同的是人民的福祉,是天命、天道,而不是政权,这也非常明显。

举一个例子,明朝受到也先所统帅的蒙古游牧势力的侵袭。

明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战败被捕,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也先要挟说把皇帝放回来也可以,但需要答应苛刻条件,整个朝廷不知所措。

于谦就和朝廷内部达成协议,再立一个皇帝,即景帝朱启钰,说景帝已经即位,你送不送英宗回来,都没关系。

也先最后把英宗放回。

这个事件说明以于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认同的,是皇帝的位置,不是这个人。

孟子就认为,杀独夫不是杀皇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