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主要特点: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

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孟子则提倡“法先王”“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王”,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构成了儒学的理论基石。

○1克己复礼——为仁之道(基本要求)
○2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民无信不立。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政以德:尊五美,屏四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

君子之德(领导人的作风)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孔子-德治、礼治。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礼礼治思想的内容
A、以礼治国。

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B、礼为社会整合之准则。

礼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礼是维系政治社会安定之力量。

“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不可僭越,如季氏“八佾”,孔子斥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礼本身是一种规范,它的本质是中正无邪,“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仁政、王道政治思想
1、性善论——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政治伦理------仁义
3、仁政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时,总以“得天下”诱导之,其价值主体似在君主一边。

但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可见“得天下”亦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

4、民本思想
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有所不同,宋儒则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忠是孝的扩大。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

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天与人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

自孔子起儒家就不大探究抽象的“无”之类的问题,也无心去探究自然的奥秘,也很少讲关于天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孟子讲天比孔子多,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

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5、儒家政治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以道德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政治理想,其精神实质是将政治人格化、伦理化,把人的道德心性修养当作实现王道理想的根本前提或唯一途径。

“内圣”是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致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两者在儒家学说中是互为表里、浑然一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