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当代人类实践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 拟实践。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 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 主要活跃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提升了 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 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 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 交往和政治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Hale Waihona Puke 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 育等。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 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 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实践的结果
实践的物质性表明 了它与纯粹的思维 活动、精神活动不 同,只有坚持实践 的物质性,才能从 根本上与唯心主义 实践观划清界限。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2实践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 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文本依据)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 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 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 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