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系统查体课件
降落伞反应
支撑反射
(二)浅反射:刺激皮肤粘膜出现的反射
浅层反射 角膜反射 咽反射 上腹壁反射 引起反射的方法 棉絮轻触角膜 压舌板轻触咽后 壁 轻划上腹部皮肤 表现 双眼闭 眼 咬或呕 吐动作 相应的 腹壁肌 收缩 反射部位 桥脑 延髓 胸髓7— —胸髓8 时间 出生后 出生后 11-12 月 后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提纲
一.一般检查 二.颅神经检查 三.运动神经检查 四.感觉神经检查 五.反射检查 1.原始反射 2.浅反射 3.深反射 4.病理反射 六.植物神经检查
一.一般检查
1.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 2.精神状态:烦躁、激惹、谵妄、迟钝、抑郁。。 4.皮肤与毛发: 5.气味:尤其智力落后儿童。 6.步态:痉挛性步态,“鸭步”
c.“钟摆样”膝腱反射出现
七.感觉神经检查:
1.浅感觉检查: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
触觉:一小束棉絮在皮肤上轻划
痛觉:大头针针刺皮肤
温度觉:0-10℃ 冷水及40-50℃ 温水
2.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等。
运动觉:移动患儿之指或趾关节
位置觉:效仿另一肢体的姿势。
振动觉:音叉(128Hz)置于骨隆起部位 3.复合感觉:包括两点辨别觉,图案感觉及突体感 觉等。
二、头颅及面部
1.头颅:外形、头围、前囟,颅骨透照实验 2.面部:五官的位置、大小及形状。 后发际的位置、颈蹼
三、脊柱
有无畸形、强直、有无扣击痛、皮毛窦、脊柱 裂和脊膜膨出
四.颅神经检查
1.嗅神经:用香味剂,禁刺激物,婴儿观察表 情。
2.视神经: 视觉:1个月眼球左右转动45°,3个月90° 视力:小实物,幼儿图画视力表,视力表 视野:>6m可作检查,幼儿,儿童检查 眼底:正常婴儿视乳头较苍白。远视者视乳头 边缘稍模糊。
6.听神经
听力检查:小婴儿:45cm揉纸声响。4 个月头转向声音刺激的方向。年长儿可用 音叉测验 前庭功能:转椅试验
7.舌咽迷走神经
检查咽部及软腭的运动。
8.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
9.舌下神经:双侧收缩舌伸出,一侧瘫痪 时,伸舌推向患侧。
真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 延髓病变, 侵及两侧运动性颅神经 三个困难 + 病情 严重 情绪控制障碍 — 舌软腭咽肌萎缩 + 舌唇与软腭挛缩 无 咽反射与腭反射 可丧失 下颌反射 减低或丧失
假性球麻痹 脑桥以上病变, 侵及两侧皮质延髓束 + 较轻 + — 晚期可有 可存在 亢进
六.运动神经检查
1.肌容积:肌萎缩,肌容积增加 2.肌张力:正常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紧张性,既 不僵硬,也非松弛。张力低下是肌肉软而松弛;肌 张力增高时阻力增加。 (1)主动肌张力:静态检查,用手摸或捏各肌。 (2)被动肌张力:运动肢体各部分如屈伸,旋前 旋后了解肌肉紧张性。 a.内收肌角b.腘窝角c.足跟碰耳试验d.足背屈角 e.围巾征(图下页)f.牵拉试验(图下页)
表:舞蹈,手足徐动,扭转痉挛与震颤的鉴别
鉴别点 舞蹈 手足徐 动 扭转痉 挛 震颤
部位
频率 幅度 节律
颜面与肢近 段 快
中度 无
肢远端
慢 大或小 有
躯干
慢 最大 间歇性
肢 远 端 快
小 有
6.小脑检查:
小脑的机能
(1) 维持姿势的协同作用
(2) 克 制 或 消 除 肌 肉 活 动 时 的 “ 惰 性”,使动作圆滑而准确
八.反射检查
小儿深浅反射的检查与判断同成人
(一)原始反射:
1.吸吮及吞咽反射: 生后----4月
2.觅食反射:生后---数月
3.握持反射:生后---3月
4.颈肢反射: (颈强直反射)
对称性颈强直反射:生后---6月
不对称性颈强直反射:生后---3月(图下页)
5.Babkin反射:新生儿---6月 6.交叉伸展反射(见图)
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1)瞳孔:注意大小、形状及对称性
(2)眼裂大小:
(3)眼球运动: 4.三叉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运动,咀嚼动作。 感觉纤维:分为上颌支、下颌支和眼支。
5.面神经: 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肌肉。观 察面部表情,两侧是否对称。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病侧上、下组面肌均瘫痪。表现: 额纹小、不能闭眼,眼裂大,鼻唇沟浅。 中枢性面瘫:病侧下组面肌瘫痪。表现:仅鼻 唇沟浅,无眼裂变大和不能闭眼。
不对称性颈强直反射
交叉伸展反射
7.拥抱反射(moro反射):生后---5月(见图) 8.安置反射:生后---6周
9.步行反射(踏步反射):(见图)
拥抱反射
步行反射
11.颈矫正反射(见图):出生-6月 12.侧弯反射:出生-3月 14.抬躯反射(见图): 6月-2岁半
11
14
15.降落伞反应:9月-终生 16.支撑反射:出生-3月
(3)调节肌张力
小脑病变的体征:
(1) 平衡失调
a. b. 步态蹒跚而倾斜,类似醉汉 直立时摇晃不稳, Romberg氏试验于闭目或 睁目时均明显不稳。
(2) 共济失调 a.动作性震颤
b.轮替动作不良
c.精细动作不能
d.辨距过远
e.眼球震颤
f.言语障碍
g.书写障碍
(3)肌张力降低 a.肌肉柔软,肢体被置于任何异常位置 如卖艺者 b.“回缩”病征阳性。
锥体外系病变的体征
(1)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并有震颤综合征
a.肌张力增高呈僵直性(铅管样,齿轮样)。
呈均等性肌张力增高。面肌张力增高,言语肌肌张 力增高。联合运动丧失,书写障碍
b. 运动减少,动作困难 “静止”时好像僵于原来的状态,姿势特殊 “行动”时呈现缓慢而困难,步伐小而慢(小碎 步)
c. 震颤:肢远端(手或足)显著,幅度小,频率快, 有节律。
3.肌力:令病儿运动其各部分的肌肉,同时加以 相反的动作以检查各肌的力量。 如:拇指食指并紧,检查者用一指由后向前试 将两指分开。
攒紧检查者食指中指,试着抽出。
双手推拒,用手加以抵抗。
仰趾或屈趾,用手加以抵抗。
屈伸下肢,在踝关节以上加以抵抗。
“0级” 完全无运动。 “1级” 有肌肉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 肢体能在床面移动而不能抬起。 “3级” 能抵抗轻度外界阻力而运动。 。 “4级” 能抵抗中度外界阻力而运动。 “5级” 正常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