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文化遗产和湖南非文化遗产课件

湖南文化遗产和湖南非文化遗产课件


澧水船工号子
澧县“澧水船工号子”是澧 水流域和湘北地区民间音乐 的缩影,流传于澧水流域及 周边地区的水上劳动号子。
民间音乐
靖州苗族歌鼟
“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 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它成 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 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
歌”的总称。
土家族打溜子
曲艺: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有:常德丝弦、长沙弹词、 武冈丝弦、九澧渔鼓、瑶族谈笑、 侗族琵琶歌。其中常德丝弦以唱 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 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 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 曲调优美、曲目丰富、结构完整、 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是群 众性编创、演唱活动中常见的一
A
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民间美 术与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民间 艺术。它是用防染白浆印花靛蓝
染色的双色布。
C
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厚实的油纸雕 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版,然后把 花版压在布料上,在花版的缕空 处刷上一种用石灰与豆浆调和的 防染浆。待晾干后将布料投蓝靛 染缸中加染,染后去灰浆,漂洗
晾干整平而成。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 多样,。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 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 的木腰机,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 术品。
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艺
民间美术: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主要有:滩头木版年画、湘
绣、挑花(花瑶挑花)、竹刻 (宝庆竹刻)等。其中滩头年画 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 画。它从造纸到最终年画成品都 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全国极为 鲜见。在工艺上,蒸纸、托胶、 刷粉等传统工序在年画制作中为 滩头所独有。滩头年画分为神像、
江华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表现瑶族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每当 春节或庆贺丰收、建新房,或在祭祀“盘王”以及其它 一些祭祀礼仪中,都要表演长鼓舞。表演的内容多为体 现劳动生产和建造房屋的动作,表现的动作粗细并蓄, 有着朴实的美感。
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 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 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还包括 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 生产习俗舞蹈等。
为丰富。
第三部分
民间舞蹈
folk dance
民间舞蹈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 蹈的最远源头”。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 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 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 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 性舞剧。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 最广,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 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 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 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
A
桑植民歌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 桑植民歌内容极为丰富,有山歌、情歌、小调、 花灯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调子、革命民歌、 仪式歌、挽歌、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
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
第一部分
民间文学
folk literature
民间文学
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 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苗族古老话
土家族哭嫁歌
按古苗语直译应为话古老话,苗语直呼就是“古根”。
剪纸(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用于服装刺绣装饰和祭祀和 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传统的浏阳花炮技艺,全靠手工制 作,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
素有"鞭炮之乡"誉称。
菊花石雕
湖南菊花石雕历史悠久,据今已有二 百六十多年,清乾隆年间就被作为宫
廷贡品。
传统手工艺技术
溆浦花瑶挑花
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 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 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 入其中,制作而成。
湖南非物质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
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B
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 性和时间性。它的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
湘剧
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流传于湘、资二水的湘中、 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区。它拥有一千余出传 统剧目,及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拥有高腔、弹 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 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表演程式;服饰、脸谱,独具有
湖湘地方的特色。
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 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 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
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观看视频)
B
02 01
04 03
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具 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形图 案愈洗愈鲜的特点。邵阳蓝印花
布属镂空印花。
D
邵阳蓝印花布的图案内容大多取 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 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 子戏珠》、《金鱼戏莲》、《吉 庆有余》、《凤鹿》,《鸳鸯戏 水》、《鹿鹤同春》、《蝶戏牡
土家族哭嫁歌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
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叙包述了罗苗万族人象民,开天涵辟盖地、了射丰日射富月的、长社途会迁徙生的产过程、,生活内容,蕴藏着情性传歌统谣。文它化是在的特深定历厚史根时期源女,性出包嫁含时宣着泄难心 以言 是神化了的苗族史传诗。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中别实真之情情意实,义感被的誉。一为种“演中唱国形式式的,咏也叹是调新”娘。为了表达离
民间美术(观看视频)
苗画
苗画,起初只是作为苗族刺绣的花 样稿,包括服饰、被面,床帘、门 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各 个方面,其渊源与苗族绣花一样可
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习俗。20 世纪初保靖县的苗族人梁求瑞大胆 创新,改锉苗绣花样稿为描画花样 稿,受到了苗族妇女的普遍欢迎。 后经过几代苗画师的不断开拓创新, 将简单的苗画从刺绣绣稿发展成为
九芝堂是武陵人龙膺的府第,在今常德 大西门内。龙膺曾在江浙做官,喜爱昆 曲,家有歌伎班,自己编写有《蓝桥 记》、《金门记》等昆曲,传奇剧本。 此后昆班在湖南各地演出,有的还和地 方戏同台,甚至合班。
第五部分
民间美术与传统手 工艺技艺
folk art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
唱,故称常德丝弦。
传统戏曲(戏剧)
侗戏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 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 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
(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
傩戏
辰州傩戏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沅陵县七 甲坪镇尚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师冲傩还愿时,必唱傩 戏。演唱的傩戏剧目可分正戏、小戏和本戏。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自苗 族先民三苗、灌蔸、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都 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 户晓。
嘉山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个在国内汉民族 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感人肺腑的美丽 传说。
民间文学
第二部分
民间音乐
folk music
其中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土家族摆手舞(观看视频)
第四部分
传统戏曲
traditional opera
传统戏曲(曲艺)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湖南著名的曲艺品牌,发祥 于长沙,是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 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 长沙弹词是一种个体弹唱艺琴,长沙弹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发挥着其历史补遗,警示教育、 休闲娱乐的功能,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 色的古老曲证。是湖湘曲苑三大演唱艺 术之一。在表演艺术上以其丰富的曲目, 以生动、形象的演唱方式,在很长的历 史时期内广泛地在人民大众中流传,被 誉为长沙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 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 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 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 成。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 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 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流传于湖南各地常德丝弦演唱,演唱时 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 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
丹》等。
Q:大家还记得湖南的十大文化遗产吗?
岳麓山
南岳衡山
岳阳楼
凤凰古城
马王堆汉墓
里耶古城遗址
炎帝陵
舜帝陵
韶山
浯溪摩崖石刻
谢谢观看
现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滩头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 自成一派。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 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 画街,工艺发达,分工明确,相互配 套。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到成品所有 工序都在滩头当地完成,形成了一个 完善的生产系列,这在全国年画制作 中较为鲜见。传统的滩头木版年画有 四十多个品种,分为门神画像、寓意 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
种曲艺音乐形式。。
传统戏曲
戏剧: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主要有:昆曲、高腔、湘剧、 巴陵戏、荆河戏、目连戏(辰 河目连戏)、傩戏、木偶戏 (邵阳布袋戏)、湘剧、衡阳 湘剧、祁剧、花鼓戏、阳戏、 皮影戏、湖南杖头木偶戏、平 江花灯戏、祁剧目连戏、苗戏、 侗戏、傩戏“杠菩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