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检查 PPT
(四)淋巴细胞(L) 20%~40%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 肝炎、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 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5%~1.5%,平均1%
2.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G-杆菌如结核伤寒、 某些原虫如疟疾)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 积病、恶性肿瘤) ⑤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血栓与止血检查
• 一、出血时间测定 • 二、凝血因子检测 • 三、纤溶性检测 • 四、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出血时间测定(BT)
【参考值】 测定器法:6.9±2.1min,>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ITP);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3.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DIC; 4.血管壁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绝对值 (24~84)×109/L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其减少 则控制,反之者未控制)
四、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血小板分布异常
★继发性增多(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原发性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9/L(4000~10000/mm3)
新 生 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烧伤、手术、 心梗、急性溶血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 药中毒、铅、汞中毒等
⑤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 【临床意义】
•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贫血概念及分级) (1)生理性减少: 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概念)
(1)相对性增多:严重吐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五种白细胞的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 (一)中性粒细胞(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ount,DC) 3.网织红细胞计数 4.血小板计数 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 【参考值】
•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¹²/L
• 成年女性 110-150g/L (3.5-5.0)×10¹²/L
• 新生儿 170-200g/L (6.0-7.0)×10¹²/L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2.病理性:
①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③恶性肿瘤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 正常人为11~13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P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Ⅰ、Ⅱ、Ⅴ、Ⅶ、Ⅹ) (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肝病、VitK缺乏、DIC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 皮肤病 ● 血液病 ● 某些恶性肿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骨髓纤维化 ●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3)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参考值】2-4g/L(凝血酶比浊法) 【临床意义】增高: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肾炎,急性
感染及血栓前状态。 减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纤溶性检测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参考值】乳胶凝集法:阴性。ELISA法:<200ug/L
【临床意义】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重要指标 继发性纤溶症:阳性或增高,见于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 三、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 四、肾功能检查 • 五、常规生化检查 • 六、免疫学检查 • 七、酶学检查 • 八、尿液检查 • 九、痰液检查
血液的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b) 2、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differential
凝血因子检测
•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 • 参考值:(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
异常)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甲、乙、丙型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血栓前 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