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安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里功能状态。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三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
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认识:
1,心里健康标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心里健康
标准既要注重个体层面,又要注重社会层面。

3,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适应标准,又要注重发展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里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 3,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第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三层次):
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中间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终级目标: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三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里健康教育。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里咨询和辅导。

3,面向教师和家长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原则(7原则):系统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尊重性原则,xx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门途径,渗透途径,支持途径。

渗透途径分为:学校学科渗透,学校学生管理渗透,学校课外活动渗透,学校环境优化渗透。

第四章
自我意识教育的含义:自我意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里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试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概念地形成和自我意识地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地健康人格地一种教育活动。

自我意识辅导地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三个方面。

自我接纳:对自己本来面目报认可,肯定地态度,同时相信自己存在地价值,认同自己的能力。

人际关系辅导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2个原则:自然,适度。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三个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生活适应的教育与辅导主要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休闲辅导,职业辅导和危机心理辅导。

情绪情感辅导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情感识别训练 2,移情训练 3,情
绪沟通训练 4,情绪调解训练。

职业辅导的三大纲领:1,了解职业和专业 2,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 3,掌握选择
职业的技巧。

选择职业须把握的四个准则:择己之所爱,择己之所长,择己之所需,择己之所利。

第六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含义:在学校情境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咨询对象简历特殊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里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有效适应社会,促进人格完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的6特点:心理性,职业性,限制性,保密性,成长性,专业性。

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和过程:
对象: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 2,具有基本的沟通能力 3,具有正确的求助动机4,咨询内容符合学校心理咨询范围。

过程:1,信息收集阶段 2,分析评估阶段 3,目标确立阶段 4,方案探讨阶段 5,行动实施阶段 6,咨询结束阶段。

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积极心理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里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层次理论,心里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与技术:自由联想和释梦。

认知主义的ABC理论:ABC理论是认知主义治疗理论的核心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
映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识系统所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
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关系的技术:共情,尊重,温暖,真诚,积极关注。

学校心理咨询基本会谈的技术最主要掌握的是倾听技术,非言语技术。

倾听中咨询员常犯的错误: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来访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
来访者的话题 4,随便进行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不适当地运用倾听技巧。

影响倾听的因素:1,不愿意倾听 2,缺乏专注于来访者的心态 3,瞻前顾后的态度。

倾听技术:解释,指导,提供信息,情感表达,影响性小结,自我开放,对质。

非言语技术有:目光注视,形体动作,声音特征,距离和角度,沉默。

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目标:1,激发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树立
学习信心 4,实施潜能开发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6,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塑造乐观开朗性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意义:1,推动全体教师的参与 2,促进教师专业的
发展 3,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 4,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1,学科教学目标的渗透 2,学科教学内容的
渗透 3,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 4,学科教学评价的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1,设定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2,选择恰当的
学科教学方法 3,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里教育的内容,其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应体现在四个方面(重点):真实性,针对性,整合性,差异性。

第九章
心理测验的含义: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的行为,进而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的心里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

心理健康测验的概念;采用某种被认为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化尺度,对人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划分,以推断其心里特征结构在健康维度上所处位置的方法。

心理健康测验的内容:
1,心里健康综合测验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2,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测验量表,有《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小
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
(一)学生综合资料:1,学生基本情况 2,身体状况 3,家庭生活环境 4,社区
生活环境 5,学校学习生活情况 6,重大社会生活事件。

(二)心里测评资料:1,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 2,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3,
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4,学习心里分析及教育对策 5,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根据职业活动的性质,职责和任务,角色可分为以下五种: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
承担者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 4,学生的心里咨询员 5,师生心理健康的师范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爱心,热情,耐心,宽容,敏锐,乐观,幽默,负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容有:1,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热爱学生 3,自觉遵守心里健康教育的道德规范要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美国:组织管理,培养模式,资格与学历,课程设置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日本:名称及组织,资格与学历,资格认定办法,课程设置,进修与培养。

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始阶段,发展水平不高,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突出表现在: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