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与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与原则


4.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 性,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 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 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 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适应学校各阶段 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6.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具有和谐的人际 关系,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 价别人和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积极的交往态 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7.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增加职业知识, 了解自我职业兴趣和能力特点,为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 8.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 行为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调适,以提高其自 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
刘华山把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也就是总 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 1.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适应。 2.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吴增强将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也分为两方面,每一大的 方面各有一些具体的目标组成。

� � �
� �
� �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 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 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 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 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 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精神。
自我意识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 论和技术,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 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个体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 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 自制的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本质和核心是让青少 年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它主要包括对自我认识、自我接 纳和自我完善等三个方面的教育与辅 导工作。
何艳茹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是通过学校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具有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目标可分为: 1.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学会开发自身的心理潜 能,矫正其不良认知。 2.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 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 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3.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 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 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 � � � � � � 学问上奠定稳定的基础; 为将来的工作和事业妥作准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促进自信,加强自表能力; 学习与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点与 态度; � 建立明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 的关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亲子关系是夫妻关系之外的第 二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第二纽带,具有 永久性,是不可选择和不可改变的。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 父母、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同时也使 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 要,正确处理代沟问题,以形成和谐的亲
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同伴 关系使学生视对方对朋友,彼此喜欢对方,并互相帮助,相 互信赖。对学生进行同伴关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 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冲突 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 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提高人际认知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 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 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 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 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情绪、情 感的体验和态度。 自我意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自 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设计、 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等。
杨国枢认为,从广义说,学校心理健康(即辅 导)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其最终目标就 是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增进个人过一种良好生 活所需要的知能和态度。 “过一种良好生活”,主要是指: 个人在学习、工作、情绪及社 会关系上适应良好。 个人就其能力所及,对于社会 有贡献。
林孟平将学校心理辅导分为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 目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 � � � �
应与教育的总目标一致 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应是多层面及各系统的协同 应是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的 应是社会与个人兼顾的
一些学者,在论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 基于不同的标准,将目标予以相应的分类,所以 其目标的确立就可能是医学的目标或心理学的目 标;中间的目标或终极的目标;内部的目标或外 部的目标;一般的目标或特殊的目标;发展的目 标或预防的目标;单一的目标或综合的目标等等。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 态度。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 心。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 自信的人格品质,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的 人格倾向。 1、自尊心的培养 自尊心的基础是个体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悦纳,教师可 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培养: � 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 � 教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2、自信心的培养 所谓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深信自己一定 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 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 自我竞赛获得自信 � 创造机会发挥特长 � 集体评说相互尊重
所谓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教育而存在。它 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 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特别 强调学生本人的能动性,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 象,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 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比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比如兴趣爱好、 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异性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发展个体积 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交往需要, 交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 等原因,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 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 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 及满足程度的体现。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 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
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辅导虽然也对儿童的学习、适应、 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在“发展” 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它对儿童所做的一切工作, 包括指导儿童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我 信心等,都是以儿童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为目标的。
4.发展性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 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儿童的充分发展 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发展性辅导按预先制定的教育 计划 ,安排一定的课程,学习有关知识,参加有关训练, 以此有目的地开发儿童心理潜能,提高 儿童心理素质。
防治性目标: � 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 � 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 情绪,矫正他的行为; � 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离异 家庭、寄养家庭及家庭关系紧张等),帮助他们 健康成长; � 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 获得更佳的发展; � 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辅导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 题的少数儿童,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儿童。
2.心理辅导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儿童的正常需要与 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辅导对象的 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辅导对象理性的作用。辅导人员并 不是要亲自帮助辅导对象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 而是帮助他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强调 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对于环境的
子关系。
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 教师要对父母长辈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多地理解孩子、尊 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 确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养态度;了解子女对 父母的期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在孩子不 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教师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并帮 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使学生认识到: � 在任何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出现矛盾或冲突。 �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特别是心 理、情感的需要。 � 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是多层面的。 从宏观来看(社会角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 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也是一个民族兴 衰成败的重要举措。 从中观来看(教育角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 目的保持一致,即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培养 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微观来看(学生角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 平,防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优 化心理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