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TTH) 3. 丛集性头痛和其它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Cluster headache) 4. 其它原发性头痛
(Other primary headaches)
偏头痛
Migraine
偏头痛 (Migraine)
病名混乱:
仍然使用国际上1988年后已不再使用的诊 断概念,如 血管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 部位:通常为双侧,可单侧、全头,颈项、枕、 顶、颞、额均可;
➢ 性质:持续性钝痛,紧束感、压迫感(头顶重 压)、沉重感、胀满感,枕颈部发紧僵硬感
➢ 程度:轻或中度,生活、工作不受影响 ➢ 病程:大多较长,可持续数十年,常反复发作 ➢ 体检:头痛部位肌肉触痛、压痛点,捏压肌肉觉
舒适
24
临床表现
部位:通常为双侧,可单侧、全头,颈项、 枕、顶、颞、额均可;
原发性头痛 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IH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 ICHD-Ⅱ(2004)
1. 偏头痛
原 发 性
2. 紧张型头痛 3. 丛集性头痛和其它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4. 其它原发性头痛
5. 归因于头颅和/或颈部外伤的头痛
6. 归因于颅内或颈部血管疾患的头痛
7. 归因于颅内非血管性疾患的头痛
8. 归因于某物质或该物质戒断的头痛
(结膜充血、流泪、等副交感神经亢进症状; 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等Horner征)
少有恶心、呕吐
36
诊断标准
➢ A 符合B-D,至少发作过5次 ➢ B 重/极重度,单侧眼眶、眶上及/或颞部疼痛,
持续15min~3h(若不治疗); ➢ C 头痛侧至少伴随以下症状之一:
①结膜充血、流泪;②鼻充血堵塞、流涕; ③前额及面部出汗;④瞳孔缩小或/和眼睑下垂; ⑤眼睑水肿;⑥躁动不安 ➢ D 发作频度:隔日一次~8次/d×数周~数月 (2w-3m) ➢ E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 ➢ 性质: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 ➢ 程度:剧痛,极重,
焦躁,击头,撞墙 十分痛苦
35
临床表现
➢ 发作频度:成串发作(群集性), 隔日一次~8次/d×数周~数月(2w-3m)
➢ 发作时间:春or/&秋,几乎于每日同一时间(日周期) (常在晚上睡中疼醒)
➢ 持续时间:15min~3h ➢ 先兆症状:无,突然发生 ➢ 伴随症状:同侧颜面部的自主神经症状
➢ 是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紧束样/紧箍样或压迫 性头痛
➢ 约占头痛患者的40%,高于偏头痛, 是神经内科门诊中最常见的慢性头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其患病 率逐渐升高,在普通人群终生发病率达30~78%
23
临床表现
➢ 年龄/性别:典型病例多在20左右发病,年龄增 长,患病率增加;女>男(6 :4)
生物 反馈,针灸
30
丛集性头痛 (cluster headache)
丛集性头痛
✓属原发性头痛,罕见 ✓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剧烈疼痛, ✓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 ✓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眼睑
下垂,以及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常在一天内固定时间发作,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33
病因与发病机制
视觉多见,为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等; 感觉异常为面-手分布 • 持续时间: 5-20分钟,不超过60分钟
11
12
偏头痛发作的诱因
85%患者诉有诱因: ➢ 环境因素:天气、冷风、太阳、噪杂环境、
不流通空气
➢ 饮食因素:酒、含咖啡因食物(巧克力)、
含酪胺食物(奶酪)、味精、硝酸盐食物、 药物
5
偏头痛是致残性疾病
WHO将严重的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 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
举例: 患者12岁起病,预期寿命78岁,每月发作2次,每次持
续2天,影响工作和学习,相当于每年丧失48天。如果到 62岁基本停止发作,则DALY为6.7年;如终身发作,则 DALY为8.8年。
一般AD患者的病程也就8年
37
分型
丛集性头痛 丛集期持续时间 无痛间歇期
17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
适应症: • 近3月内,平均每月发作2次或头痛日超过4天 • 急性期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症无法治疗 • 每周至少使用止痛药物2次以上 •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 患者的倾向 • 月经性偏头痛
18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
原则: • 排除止痛药物的滥用 • 循证地选择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 4-8周评估疗效 • 坚持3-6月的疗程 • 确立正确的预防期望
6
1.6 很可能的偏头痛 1.6.1 很可能的无 先兆偏头痛 1.6.2 很可能的有 先兆偏头痛 1.6.3 很可能的慢 性偏头痛
9
1.1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 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 头痛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 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1. 单侧
2. 搏动性
中年期(40-50岁)达患病高峰 • 女性比男性多见2-3:1 • 50-80%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相关)
7
ICHD-II 偏头痛分型
1
2
1.1 无先兆偏头痛
(最常见,约占80% )
1.2 有先兆偏头痛(10%) 1.2.1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 头痛
1.2.2 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 性头痛
1.2.3 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19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证据多)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证据多) ✓抗癫痫剂(丙戊酸和托吡脂证据多) ✓抗抑郁剂(阿米替林证据多) ✓5-HT拮抗剂(苯噻啶) ✓其他: 维生素B2,肉毒素A注射,中药,ACEI,镁 20
紧张型头痛
Tension-type headache
紧张型头痛 (Tension-type headache)
属于原发性头痛,1988年以前曾称: • 紧张性头痛(Tension headache) • 肌肉收缩性头痛(Muscle contraction headache) • 精神性头痛、心因性头痛 • 应激性头痛 • ………
22
紧张型头痛
(Tension-type headache)
药物
舒马曲坦
佐米曲坦 那 扎曲坦 利扎曲坦 阿莫曲坦 依拉曲坦 伏奴曲坦
剂量
推荐级别
25,50,100mg口服
A
10-20mg滴鼻,6mg皮下 A
2,5-5mg口服,滴鼻
A
2.5mg
A
10mg
A
12,5mg
A
20-40mg
A
2.5mg
A
结论
100mg为标准
作用弱,但维持长 5mg与心得安合用 副作用小 40mg无效改80mg 作用弱,但维持长
不清
➢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参与: 发作期脑静脉血中CGRP(降钙素基因相
关肽)明显增高 ➢下丘脑神经功能紊乱(后部灰质) : ✓昼夜节律性(视交叉上核) ✓同侧颜面部的自主神经症状
34
临床表现
➢ 年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25岁,男>女 (4-9.5:1)
➢ 家族史:部分患者有(5%) ➢ 部 位:一侧眶周、眶上、球后或额颞部
继
9. 归因于感染的头痛
发
10. 归因于内稳态紊乱的头痛
性
11. 归因于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牙齿
口腔或其它头面部结构疾患的头面痛
12. 归因于精神疾患的头痛
13. 颅神经痛和与中枢性疾患有关的面痛
14. 其它类头痛、颅神经痛、中枢或原发性面痛
2
原发性头痛
1. 偏头痛(Migraine) 2.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
3.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
4. 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体力活动 (如散步或爬楼梯)
D. 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一条:
1. 恶心和/或呕吐
2. 畏光和畏声
E. 不归因于其它疾患
10
偏头痛的先兆
• 定义: 头痛之前或与之伴随的可逆的局灶性 神经系统症状
• 机制: 皮层扩散性抑制(CSD) • 临床表现: 主要是视觉,体感,运动或言语的异常。
➢ 生理因素:情绪改变、压力、精神紧张、
劳累、睡眠不足、月经期
13
偏头痛防治的基本原则
• 确立科学的正确的防治观念和目标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寻找并避免各种诱因 • 充分利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按摩,理疗,
生物反馈,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 药物干预包括:
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治疗
14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
目的: 缓解疼痛,消除伴随症状,恢复功能
• 药物:
–非特异性治疗: NSAIDs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 洛芬、吲哚美辛); 巴比妥类;阿片类;用于预防的药
–特异性治疗: 麦角类(二氢麦角胺、麦角胺咖啡因);曲 坦类(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
• 选用方法:分层法
–阶梯法
• 使用时机:尽早
• 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异丙嗪、胃复安)
25
诊断标准——分型(IHS, 2004)
➢ 偶发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 频发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
慢性紧张型头痛
➢ 很可能的紧张型头痛
根据触诊颅周肌肉是否有压/触痛,每型又分为: ✓ 与颅周肌肉紧张有关的 ✓ 与颅周肌肉紧张无关的
26
诊断标准——共同点(HIS, 2004)
A:符合B~D,至少10次发作; B : 头痛持续30min~7d;
➢中枢性疼痛机制
脊髓后角、三叉神经核、丘脑、皮质功能结构异常 →慢性紧张型头痛(转为慢性形式后常没有明显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