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护理查房ppt课件
手外伤护理查房
•
一病区:
.
1
查房主题和查房目的
一、熟悉手外伤的相关及疾病知识 二、掌握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病人实 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落实护士职责 三、掌握手外伤术后患侧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
.
2
患者一般情况
姓名:周建明 年龄: 53岁
性别: 男 住址:如皋市长江镇
婚姻:已婚 民族: 汉族 出身地:长江镇
运动,但肌肉内部的张力增加。
• 等张收缩:就是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张力保持不变,但长度缩短(或者延
长),引起关节活动
.
28
•功能锻炼的分期
• 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局部反应明显,肿胀 •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 • 功能锻炼:以患肢肌肉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 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赞不活动 • 上肢:用力握拳,充分伸直五指 • 下肢:用力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及用力使踝关节背伸、趾
予有效固定,必要时用石膏托外固定。
.
13
(4)防止感染 : 按医嘱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做到现配 现用。病室定时消毒,注意无菌技术,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防 止交叉感染。
(5)加强皮肤护理 :术后制动时间长,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 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按摩身体受压部位,如上肢尺侧肘部、下肢 屈侧、臀部、尾骶部。腋下、手指之间皮肤相互接触之处用棉垫 或纱布隔开,定期更换,防止皮肤接触面因出汗潮湿,发生皮肤 溃烂。
屈及伸屈足趾
.
29
• 中期阶段:骨折3~6周,骨痂已逐步生成,骨折处已有纤维
连接,日趋稳定
• 局部肿胀反应消失,骨折端已稳定,接近临床愈合 • 功能锻炼: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逐渐
增加,以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 稳定活动。
.
30
• 骨折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是功
血管蒂部发生扭曲和张力,有利于局部引流;遵守各种麻醉 后体位。
• 若患处发绀、水肿则表示静脉回流不畅,应适当抬高体位。
若患处苍白,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迟钝,表示动脉供应不足, 可将体位放平。
.
15
•三、局部保温
• 移植或再植物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可引起血管痉挛造
成皮瓣坏死。保温的方法:室温保持在25~28度,患处可用 60W普通电灯照射烘烤,距离约30~40cm。
(2)皮瓣血管栓塞 动脉栓塞常在术后30分钟~6小时内出现, 皮瓣颜色变为淡红色或苍白,肿胀明显,皮纹增多,皮温 偏低,毛细血管回流不明显;静脉栓塞表现为皮瓣肿胀或 颜色改变。随着栓塞程度的加重,皮瓣颜色加深,由红变 紫、紫红或紫黑,皮肤的变化限于局部或波及整个皮瓣, 同时出现水泡或创缘出血增多。疑为血管痉挛,可先应用 解痉药物对抗并观察疗效;一旦确诊为血管栓塞,可立即 进行手术探查,切除栓塞吻合口,重接或做血管移植,力 争6小时内重建供血。
情况,随时估计出血量。
• (3) 疼痛护理 : 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其有强烈
的收缩血管作用,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管闭塞或血栓形成。
因此,术后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使用止痛剂与止痛方法,尽量
避免一切引起疼痛的诱因,如伤口包扎过紧;患肢牵拉、扭曲
和活动;体位不舒服等。术后治疗及护理动作应轻柔,患肢给
(6)用药护理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 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并可增加 血容量,减低血液粘稠度,利于血液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 中,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
14
•二、体位护理
• 一般取平卧位,抬高患肢10~20cm,略高于心脏水平。 • 原则是保证移植再植物的血供,防止受压;防止移植再植物
(6)血管的充盈和搏动 在移植物的浅层纯正存在较大血管 行走时,如足背皮瓣的游离移植,常可见到血管的充盈和 血管的搏动,可作为一种可靠的观察指标。较小的或深层 血管,可借助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来测定。
.
19
五、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皮瓣血管痉挛 (2)皮瓣血管栓塞 (3)皮瓣水肿
.
20
(1)皮瓣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是皮瓣移植术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手术失败。为 避免血管痉挛应保证病人术后体位舒适,患肢有效制动;护 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造成疼痛刺激;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
34
骨折后两周可在以上锻炼的基础上,进行 捏软球、抗阻力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
.
6
•辅助检查 •DR:右示指远节基底部、中指近节远端骨折;
.
7
入院后治疗
2016-01-21 12:00 予二级护理、流质、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2016-01-21 13:00 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右示中指血管、
神经、肌腱探查修复+皮瓣修复术”,术后予抗炎、消肿、 活血、对症治疗,持续灯烤,绝对卧床。
.
4
病史简介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 痢疾等接触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
家族史:家族三系否认有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
5
病史
体格检查: T 36.8℃,P 75次/分,R 18次/分,Bp 120/85mmHg;
专科情况: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右示指中 节掌侧不规则横行伤口,深及指骨,远端指体色泽苍白, 感觉明显异常,伤口创缘不整,创面处大量异物附着;右 中指中节背侧可见长约3cm弧形不规则裂口,深及指骨,伸 指肌腱断裂伴缺损;
.
26
•1.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关节发生粘连乃至僵硬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主要原因是肌肉不活动。
•2.促进骨折愈合 功能训练既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使新生
血管得以较快的成长,又可通过肌肉收缩作用,借助外固定以 保持骨折端的良好接触。
•3.可以提高功能障碍后期手术的效果 关节的损伤或临
近关节部位的骨折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多由关节内或关节周围 粘连所致。关节经松解术后的康复治疗是手术能否取得成功的
纠正血容量不足;加强保暖,室温保持在25℃以上,切
忌忽高忽低;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入院后即戒烟,禁止他人 在室内吸烟,做好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香烟中的尼 古丁等物质容易损坏血管内皮细胞,有是血小板吸附剂,易 造成吻合血管栓塞和痉挛。术后可选择1~2种解痉药如罂粟 碱、复方丹参作为预防性用药。
.
21
能锻炼的关键时期。
• 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渐恢复正常,主要通过肌肉和关节锻炼,
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对于活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关
节和肌肉,需要针对性进行锻炼,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
31
•握拳、伸指、分指
• 五指实心用力握紧,以五指末端的血液感觉全部被挤出,
握拳3~5秒钟后慢慢放松并伸直五指用力将五指分开,以最 大力量进行,每天不定时3~5次,每次30次左右。
重要因素。
.
27
• 骨折愈合过程
• 血肿机化期:骨折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刺激骨折断端生长,
一般2-3周
• 骨痂形成期:骨膜内成骨细胞大量分裂增生,沿着血肿机化后变为纤维组
织,再变为骨组织,一般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
• 骨性愈合期:骨小梁通过断端,并完全骨化,约在骨折后8-12周。 • 几个常用概念: • 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
肢体功能,以及担心手术效果等引起的心理失衡。医务人员 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进行心理护理。对受现场惊吓和丧失正常肢体功能的患者, 进行心理疏导,要面对现实,给予安慰和关怀。对担心手术 效果的患者,简单介绍手术的方法、过程、目的、治愈病例 等,以帮助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期望值过高的患者, 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手术的风险性、复杂性,避免术后手术效 和患者的期望相差太远而失望,甚至发生医疗纠纷。
应不明显,则考虑血液循环障碍。
(4)患肢的肿胀程度 术后轻微肿胀是手术创伤所致的正
常组织反应,一般术后3~7天肿胀逐渐消退。如皮瓣明显或
持续肿胀,皮纹消失表明静脉回流受阻。可抬高患肢或用
50%硫酸镁湿敷。
.
18
(5)局部出血情况 发现局部性出血,应首先查明原因。出 血量较多,移植物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者,应立即通知医生 进行手术探查;出血不多,应严密观察,保持引流通畅, 切不可压迫皮瓣止血。
• 2、皮肤准备 术前剃去手术区的毛发,并修剪指甲、胡须、
头发,备皮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能损伤皮肤的完整性,不 可划破,以免术后引起感染。皮肤准备包括供区和受区两部 分,范围应跨越两个关节。如手部手术皮肤准备范围从肘上 至手指末梢;前臂手术的皮肤准备应上起肩关节,下至手指 末梢;小腿部手术应上至髋关节,下至足趾末端。有创面应 消毒创口周围皮肤。
.
24
•功能锻炼目的:
•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 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
25
一般可于术后3-4周开始主动练习法,主动屈曲伸直各关 节,减少肌腱粘连。被动活动开始的时间要以手术缝合方 式、愈合是否牢骨而定。术后5周内不做与肌腱活动方向相 反的被动或牵拉肌腱活动。
.
22
(3)皮瓣水肿 皮瓣水肿常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术后 适当抬高患肢或皮瓣移植部位,促进静脉回流;用棉签自 移植物的远端向近心端滚动,对微循环淤血有明显效果。 可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或局部理疗,以促使水肿吸收。必 要时可拆除部分缝线,经上述处理无明显效果者,可手术 探查。
.
23
术后功能锻炼 2016
.
32
前臂内外旋转:
• 患侧上肢保持中立位,向内外做主动旋转活动,如果患侧上肢不能主动进
行,可在健侧上肢辅助下进行患肢的被动锻炼,每天不定时3~5次,每次30 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