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剖析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与特点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 场,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 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 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 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 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 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是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式的烙 印。城市广场多为政治集会之用,一般 规模较大、缺乏装饰和植物配置,显得 空旷而单调。
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 “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 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人们交往与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引 发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广场 多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城市的各种需要,其多方 位的性质职能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于是大 量的广场便“应时代而生”。它不仅是人们消遣、 休息之处,也是获取信息、融入社会的场所。它 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美的节奏。
卡比多广场,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行政中心卡比多山上, 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可俯瞰全城,气势 雄伟,是罗马城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石雕生动、 逼真,被誉为“欧洲的客厅”。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 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 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是图 拉真骑马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 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巴洛克式风格,可容 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 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 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 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二、中国城市广场的出现与 发展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中并没有与欧洲 相对应的“城市广场”。在中国传统城 市格局中具有交往、娱乐、游憩功能的 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是块状的集中模式, 而是一种融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于一体 的流动的、线形的街市模式。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首先是作为 一种概念出现在中国近代一些殖民地城 市或城市租界的规划图中。以后国民政 府开展的都市计划,使城市广场由概念 走向实践,但由于当时社会及经济条件 制约,并未能形成有规模和影响的城市 广场。
中西方 城市广场对比
汉语“广场”指面积很大的场地,又指 大建筑前的宽阔空地,也指人多的场合。 在西方人眼里“城市广场”被视为城市 的客厅。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诞生 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城市广场 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 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简史
古希腊城市广场,如普南城的中心广场, 是市民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的场 所。 古罗马建造的城市中心广场通常集中了 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
回顾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可以 看出,不同发展阶段总体上是一种相互 传承、吸收的递进式模式。总体上西方 传统城市广场表现的是一种雄伟的英雄 主义,讲究构图和视觉美感的审美取向。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 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
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戴高乐广场)和 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法国巴黎市中心主要广场之一,凯旋 门的所在地。位于塞纳河以北,是十二条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向东南延伸通向协和广场的香榭丽舍大街。左面 有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
17~18世纪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南 锡广场等是当时的代表作。
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皇家建筑师雅克· 昂日· 卡布里耶设计 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 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 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 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 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出现, 交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城市广场在空间组织 和尺度概念上的改变,产生了像巴西利亚三 权广场这样一种新的空间布局形式。
巴西利亚城市的设计大师们,在规划设计这座现代化“飞机”型城市时, 将“三权广场”置于这架巨型“飞机”的驾驶舱位置,显示着国家主权 的至高无上及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权力所在。议会大厦、总统府、高等 法院三大建筑象征着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三足鼎立。以议会大厦 为轴心,左前侧为总统府,右前侧为最高法院审判法庭。三大建筑的设 计风格简朴大方,具有现代气息,线条明快流畅又不失庄重,更寓有鲜 明的民主、法治理念。议会大厦犹如一双耸立的筷子,左右各有一只巨 碗,寓民以食为天,国家权力以民为本之意。右边朝天的巨碗代表众议 院,向上反映人民的呼声,上通民意。左边一个朝地的碗代表参议院, 向民众下达国情。与开放型总统府相对应的是最高法院审判法庭,审判 法庭前有一尊端庄典雅的执法女人坐像,她蒙上双眼,双手紧握的宝剑 横搁于膝上,有“六亲不认”之说。
国内对现代城市广场的定义是:它是为 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 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 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具备公共 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是:广场是被有 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 与其相通,有清晰的广场边界,周围的 建筑与之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