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二章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对苯二酚-亚硫酸钠还原法
(1)原理 食品中有机物经酸破坏后,使磷在酸性条件下与钼酸铵 作用生成磷钼酸铵。用对苯二酚-亚硫酸钠还原磷钼酸铵得到蓝色化 合物——钼蓝。其蓝色强度与磷含量成正比,在660nm处测定钼蓝的 吸光度,可以定量分析磷的含量。本方法的最低检出极限为2μg。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实验室常规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 2)试剂:硫酸(分析纯)、高氯酸-硝酸消化液、硫酸溶液 (3+17)、钼酸铵溶液、对苯二酚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磷标准 储备液、磷标准使用液。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4)计算结果测定 样品中镍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 A A0 ) 1000 X V2 m 1000 V1
式中 X——样品中镍的含量(mg/kg); A——测定用样品消化液中镍的含量(μg); A0——试剂空白液中镍的含量(μg); m——样品质量(g); V1——样品消化液的总体积(mL); V2——测定用样品消化液体积(mL)。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1.氯化亚锡-硫酸肼还原法
(1)原理 食品中有机物经酸破坏后,磷在酸性条件下与钼酸铵作 用生成磷钼酸铵。用氯化亚锡-硫酸肼还原磷钼酸铵得到蓝色化合 物——钼蓝。其蓝色强度与磷含量成正比,可以进行比色定量。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实验室常规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 2)试剂:硝酸(分析纯)、硫酸(分析纯)、高氯酸(分析纯)、 硫酸溶液(3+17)、硫酸溶液(1+19)、硫酸溶液(3+97)、钼 酸铵溶液、氯化亚锡-硫酸肼混合液、磷标准储备液、磷标准使 用液。
4.干扰离子的消除 一种螯合剂往往同时和几种金属离子形成螯合 物,控制条件可有选择地只萃取一种离子或连续 萃取几种离子,使之相互分离。 ⑴控制酸度 控制溶液的pH值 ⑵使用掩蔽剂 例.KCN 可掩蔽 Zn2+ 、Cu2+ 柠檬酸铵可掩蔽 Ca2+、Mg2+、AL3+、Fe3+ EDTA 可以掩蔽除 Hg2+ 、 Au2+ 以外许多金属离子 。
出,待测组分转化为无机物状态存在于消化液
中。

常用的强氧化剂有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湿法灰化方法优点
①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 需时间短。


②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 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
湿法灰化方法缺点
①产生有害气体。


②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
③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常用的螯合剂
双硫腙(HDZ)
丁二酮肟
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钠 (NaDDTC)
与 金属 离子生 成金属螯 合物,相当稳 定,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时可直接比色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一、磷的测定
由于磷元素的原子吸收在真空紫外区 ,且极易形成氧化物 ,所以目 前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磷存在很多困难。但磷形成络合物后对可见 光有分子吸收 ,因此 ,若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燃烧室中装上比色 杯 ,则可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优良的光路系统测定磷络合物的 分子吸收 ,并进行定量。 测定粮食中总磷的含量主要用比色法,常用的有氯化亚锡-硫酸肼 还原法和对苯二酚-亚硫酸钠还原法。
螯合萃取原理
金属离子
螯合剂 有机相
+ 螯合剂 =
金属螯合物
水相
金属离子
Cu2+
Fe3+
Ca2+
观察其溶解性的变化
3、影响分配比值的几个因素:
(1)螯合剂的影响:螯合剂与金属离子生成 的螯合物越稳定,萃取效率就越高。
(2)pH的影响:pH 越高,有利于萃取,但金 属离子可能发生水解反应。
∴要正确控制溶液的酸度 , 对萃取有利,还可 提高螯合剂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例:Zn2+的最适宜pH为6.5-10。
( A A0 ) 1000 m 1000
式中 X——样品中汞的含量(mg/kg); A——测定用样品消化液中汞的质量(μg); A0——试剂空白液中汞的质量(μg); m——样品质量(g)。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冷原子吸收法
(1)原理 汞原子蒸气对波长253.7nm的共振线具有强烈的吸收作 用。样品经硝酸-硫酸或硝酸-硫酸-五氧化二钒消化,使汞转为离子 状态,在强酸性中以氯化亚锡还原成元素汞,然后以氮气或干燥清 洁空气作为载气,将汞吹出,进行冷原子吸收测定,与标准系列比 较定量。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消化装置、测汞仪、汞蒸气发生器、抽气装置。 2)试剂:硝酸、硫酸、300g/L氯化亚锡溶液、无水氯化钙(干燥 用)、 5mol/L混合酸溶液、五氧化二钒、 50g/L高锰酸钾溶液、 200g/L盐酸羟胺溶液、汞标准溶液、汞标准使用液。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原理 样品经消化处理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石墨炉 中,电热原子化后,吸收232.0nm共振线,其吸光度与镍含量成正比, 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 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②压力消化罐(100mL容量)。 ③实验室常用设备。 2)试剂:硝酸(优级纯)、硝酸(1+1) 、 0.5mol/L硝酸溶液、 过氧化氢、镍标准储备液、镍标准使用液。 (3)操作步骤 1)样品处理 ①湿法消化。 ②高压消化。
溶液配制
元素的提取与分离
以上这些元素都以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 在于食品中,要测定这些元素先要做两件事: 1.用灰化法和湿化法先将有机物质破坏掉,释放 出被测元素。以不丢失待测成分为原则。 2.破坏掉有机物后的样液中,多数情况下待测元 素浓度很低,且为多种元素共存的状态,有其它 元素的干扰,所以要浓缩和除去干扰。
浓缩、分离处理方法与后边测定方法有关。
例: • 比色法测定, 用合适的金属螯合剂在一定条件下与被测 金属离子生成金属螯合物,然后用有机溶剂进 行液液萃取,使金属螯合物进入有机相从而达 到分离与浓缩。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般可不用特殊处理。测痕量元素则用离 子交换法分离、提纯金பைடு நூலகம்离子或除去干扰离子。
电炉
干法灰化方法优点
①此法基本不加或加入很 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


②灰分体积小,可处理较多 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
③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 单。
干法灰化方法缺点
①所需时间长。


②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
元素的损失。
③坩埚有吸留作用,使测定
结果和回收率降低。
2. 湿法消化

原理: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 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完全分解、氧化,呈气态逸
需要程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性质: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食物中各种元素对人体需要来说,分为: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角度:占地球组成0.01%的60余种元素
医学角度: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
人体必需的有铁、锌、铜、锡、锰、硒、碘、氟等14种
微量元素
必需 元素
+
有毒 元素
自然条件 决定的
(3)萃取溶剂的选择: 溶剂是否有利于萃取的分离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一般尽量采用惰性溶剂,避免产生副反应。 ②根据螯合物的结构,由相似相溶原理来选: 含烷基螯合物选卤代烃(CCl4、CHCl3等), 含芳香基螯合物选芳香烃(苯、甲苯等) ③溶剂的相对密度与溶液差别要大、粘度小。 ④无毒。无特殊气体、挥发性较小。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2)测定 ①标准系列的制备。 ②仪器条件。 ③样品测定。 (4)计算结果测定 样品中镍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X
( A A0 ) V 1000 m 1000
式中 X——样品中镍的含量(mg/kg); A——测定用样品消化液中镍的含量(μg); A0——试剂空白液中镍的含量(μg); m——样品质量(g); V——样品定容体积(mL)。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三、汞的测定
测定粮油及制品中汞的方法有双硫腙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法。
1.双硫腙比色法
(1)原理 样品经消化后,汞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与双硫腙生成橙 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消化装置、可见分光光度计。 2)试剂:硫酸、 1mol/L硫酸、硫酸(1+19)、氨水、溴麝香草 酚蓝指示液、 200g/L盐酸羟胺溶液、三氯甲烷、双硫腙溶液 、 双硫腙使用液、汞标准溶液、汞标准使用液。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第四节 粮油及其制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二、镍的测定
测定粮油及制品中镍含量的方法有丁二肟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
1.丁二肟比色法
(1)原理 在碱性介质中,在氧化剂的存在下,镍与丁二肟生成酒 红色络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镍的含量成正比。 (2)仪器与试剂 1)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 2)试剂: 500g/L酒石酸钠溶液、 100g/L氢氧化钠溶液、 50g/L 过硫酸铵溶液、 10g/L丁二肟乙醇溶液、盐酸溶液(1+1) 、镍 标准储备液、镍标准使用液。 (3)操作步骤 1)样品处理。 2)标准曲线绘制。 3)样品测定。
第二章 粮油及其制品检验
二硫棕比色法测金属元素的条件:
元素 pH值 掩蔽剂 呈色 有机溶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