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作者:董玉倩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1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
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
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是由家庭到部落再到城邦而一步一步联合起来的。
人类为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国家则是这种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本性的完成。
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2、所有制形式:柏拉图——公有制。
亚里士多德——私有制。
柏拉图强调城邦的统一,城邦的公有,包括财产、妻子等,这些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都应当是公民共同享有的。
柏拉图否定私有财产,认为这是毁灭社会与执政者的毒药,在理想社会中不应该提倡单独幸福,而应该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亚里士多德则更强调个人的自爱,一种有限的私有制。
他认为,公有制不但不可能导致社会的井然有序,反而会引起社会的损害。
均产必然在财产所有权上产生重大纠纷,且不合人类天性,不能消除人类罪恶本性,不能确保国内安全。
因为“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事物而忽视公共的事物”,这是人类自私的本性。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主张,“私有公用”,即在承认财产私有的前提下,财产在应用时归公,在一般情况下划为私有。
因此,他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个人利益,划清各个人所有利益的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城邦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统一。
不同于柏拉图将财产整齐划一的空想性,亚里士多德的“公有利用”的所有制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3、治国方略:柏拉图——“哲学王对国家的最高统治”;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在国家治理方面,柏拉图强调人治,认为哲学王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
因为哲学王是除上帝以外的“更善的模范”,国家和个人只有经过哲学王的治理才能达到至善,其本质内涵就是一种标准的人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
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柏拉图的贤人治国方略,更强调法治的作用。
他认为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更智慧也更不容易腐败,没有感情智慧,是合乎正义而毫无偏私的。
他指出,如果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个人的欲望、自私的情感被带入国家政治,必将贻误国家、祸害人民。
在古希腊时期以及历史长河发展来看,柏拉图的“哲学王”虽具空想性,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后人在政体选择上以足够的启发;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国方略则更为复杂、合理,符合历史以及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4、政体形式:在政体上,柏拉图——贤人政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
柏拉图的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哲人王的统治,在他看来唯有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的知识统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正义”。
即柏拉图倾向于寡头式的或者是贵族式的贤人政治,同时,宪法的制订可以使贤人政治更加合理。
亚里士多德则更为民主共和政体的价值观做辩护,主张“共和政体”。
这种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组成的理想政体——共和政体符合中庸之道将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结合起来,取两者之长,因而它就成了由多数人掌权并能兼顾全部利益的理想政体。
而且公民的普遍参与政治是城邦统治的需要,多数人的集体智慧也优于个别或少数贤良的专家。
同时也体现了德行与理智的对立。
然而,无论是“贤人政体”亦或是“共和政体”都具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社会中都很难得到真正实施。
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利益范畴,“贤人政体”当然是更为空想化的政体理念,但“共和政体”虽呈现出了多元化以及平衡特点的思维,但又很难真正得到应用。
因此,两种对立政体只能达到与二人政治哲学观点上的呼应,并不是历史所选择的有效政体思想。
5、阶级构成:柏拉图——层次分明的等级制;亚里士多德——等级松散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进而提出把人划分开来。
从天性上划分,对应智慧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其天赋职能是以才智管理国家;对应勇敢的是护卫者、军人,其天赋职能是保卫国家;对应节制的是劳动者,其天赋职能是安分守己地为自己为国家进行生产劳动。
柏拉图从理性出发,从各个不同角度论证了人类天生的不平等性和等级差别的客观性,由此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则否定了柏拉图的阶级划分,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不平等的天性。
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
他指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乐
园,人们在国家中获得极大的自由与享受。
城邦是人们获得优良生活的组织形式,国家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必然产物,在国家中,全体人民享有“平等”权。
亚里士多德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国家。
在这样的国家中,个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民主得到宣扬,整个国家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相对合理的社会结构。
6、正义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统治”、“保卫”、和“生产”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能实现国家的正义。
所谓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
而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正义存在于相当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法律制度下共同参与城邦事务治理。
正义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就是建立在这种正义论的基础上的,整体的标准都要符合正义和美德的要求。
7、政治学体系的探索程度
柏拉图只专注于对政治的抽象原则和价值体系的探讨,对理想城邦进行规划设计。
用哲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而亚里士多德把研究重心转向对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和分析,第一个将政治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
他将政治学当成一门学科,他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哲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而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甚至对老师的许多观点进行了批判,正如他所遵循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源泉。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