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 八纲辨证ppt课件

中医 八纲辨证ppt课件


少苔,脉细数。(机体失润+虚热)
气、血、阴、 阳的不足及 脏腑虚损;
临床有不足、 亏虚、虚弱、 虚衰、亡脱 等程度之分。
特点
起病慢、久病、病势缓、体质虚弱
2. 实 证
概念
人体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聚,以邪气盛,正 气不虚,邪正斗争剧烈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
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成因 感受外邪---六淫、疫疠、脓毒、虫积
八 纲 辨 证
八纲辨证
概述
基八 本纲 概源 念流
基本证候
相互关系
表 寒虚阴 里 热实阳 辨 辨辨辨 证 证证证
相 夹真转 兼 杂假化
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八 指表、里、寒、热、虚、实、阴、 纲 阳八类辨别疾病的纲领
八 运用八纲作为证候归类的纲领,对病情资 纲 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位浅深、病性寒 辨 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以作为辨 证 证纲领的方法。

病 位----------表、里
别 疾
病 性----------寒、热 八纲 邪正斗争-------虚、实

病证类别-------阴、阳
八纲辨证源流
➢散见于《内经》
《内经》中无八纲名词,但其具体内容 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
间的辨证关系
➢应用于《伤寒论》
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 病进行辨证论治
表里辨证内容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鉴别
1. 表 证
概念 对外感六淫之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
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现、分析
卫气被郁 发热
阻遏卫气 肌表失温 恶寒
寒 证
外邪 皮毛 肌表 口鼻
肺气上逆 咳嗽
脏、 腑伤
肺失宣降 肺窍不利 鼻塞
肺气失宣 流涕
损 伤 轻 ,
风 表 证
邪气郁滞经脉
鼓脉无力,脉道收引
特点 冷、白、稀、润、静
2. 热 证
概念
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外感热邪
表 寒湿情志 阳热过盛
现 饮食化火
分 析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烦躁、脉数
热伤津液 扰神迫血
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非表即里
证候特点
起病可缓可急,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脏腑
气血失调症状为主。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 内伤病中。
3. 半表半里证
概念
指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 未至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邪犯少阳
邪正相争
往来寒热
临床表现
经气不舒
胸胁苦满
➢阐发于《景岳全书》
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
➢倡扬于《医学心悟》 ➢确立于《伤寒质难》近人祝味菊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突出地反映了中医辨证思维 的特点。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 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 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八纲基本 证候包括:
内脏功能失调---气滞、痰饮、水湿、瘀血、食积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心烦喜呕,不欲饮食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脉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二、寒热辨证
概念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 热证可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
寒证
阳盛或阴虚
热证
注意
寒证与寒象、热证与热象不同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 所表现寒热征象有真假之别,而寒 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
气血不畅 头身疼痛 病 、 位外
正气抗邪,鼓脉于外 脉浮
在 肌 表
感 内 热
邪未入里,舌象变化不显 舌淡红,苔薄白

特点 起病较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存在。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概念 病因
2. 里 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 所反映的证候
表入里---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直中---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情、食、劳伤---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直伤脏腑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主要主要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阳虚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乏力少气,舌淡苔
表表
白滑,脉沉迟无力。(气虚证+虚寒)
现现 血虚证------面唇舌甲色淡,心悸肢麻,脉细无力。
(机体失去濡养)
阴虚证------两颧潮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
寒热辨证内容
寒证
热证 鉴别
1. 寒 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包 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表 现
外感寒邪 饮食生冷
阴寒过甚
分 析
素体阳虚 久病伤阳
阳气虚弱
制阳太过 温煦不足
体失温煦 寒证
形寒肢冷,踡卧,面色晄白 口淡不渴
痰、涎、涕、尿清冷,苔白润滑
脉迟或紧
温煦推动不足 津液未伤
温化失司,寒湿内生
表寒 虚 阴 里热 实 阳 辨辨 辨 辨 证证 证 证
一、表里辨证
概念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及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含义

里临床意义
表 里

的对
含 义

躯壳 腑 经络 阳经
脏腑 脏 脏腑 阴经
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 重为病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 减轻为病退。
皮肤 筋骨
具体性 皮毛肌 脏腑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 内有病 腠经络 骨髓 属里,病较深重。说明外感病病情 气血 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趋势。
特点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清 稀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脉
舌淡苔白润 脉迟或紧
热 证
喜凉 恶热
温热
红 赤
渴喜 稠 小便短赤 冷饮 浊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 脉数
三、虚实辨证
概念
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概括说 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 的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意 义
虚实辨证可了解机体邪正的盛衰,为治疗 提供依据。实者宜攻,虚者宜补。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