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

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

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共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作者:刘一平来源:红河日报2010-12-10 23:12:00“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发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特征。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

我国向西南开放,区域指向主要是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的对外开放。

桥头堡建设是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云南从全国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从西南边陲的后发区域转变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从有限开放走向全面开放,从西部地区跟跑方阵跻身于领跑方阵。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红河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

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培育滇中经济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建设,积极主动融合滇中经济圈,把红河州建成大西南通向东盟、抵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全方位整体性交流合作的平台;建成融合滇中,连接大西南,对接两广的枢纽;建成以对越合作为纽带,走向东盟、面向印度洋沿岸的国际化门户和区域经贸合作模范州。

一、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基本思路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带动战略思维,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州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合滇中经济圈,强化与东盟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双向交流合作,以夯实国际大通道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昆河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为载体,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资源要素,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全州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力争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实现率先突破、优先发展。

(二)主要目标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面建成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工业产业基地和旅游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对外开放平台、对内经济合作平台和贸易平台三大平台,不断提升红河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成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滇南城市(个开蒙建)经济圈”,形成滇南地区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进出口贸易中心三大中心,构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睦邻友好、边防巩固的红河赶超发展新格局。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红河州拥有独特的优势条件,良好的交通网络,坚实的发展基础,在桥头堡建设中,具备了率先突破、优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1.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红河与越南毗邻,州府蒙自距越南首都河内不到500公里,距海防港不到600公里,拥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区位优势明显。

全州拥有丰富的水能、生物、旅游、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南盘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理论水能蕴藏量达50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7.5万亿元左右,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自然资源富集。

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通商口岸等多个第一都在这里诞生,孕育了明朝万历年间杰出的外交家肖崇业、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近代中国数学之父”熊庆来等享誉中外的红河名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绚丽多姿,饮食文化多种多样。

2.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

近年来,红河州紧紧围绕打造滇越国际大通道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红河国际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蒙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石蒙高速、玉蒙铁路、蒙河铁路正抓紧建设,云桂铁路红河段已开工,红河机场开工在即,蒙自到文山至砚山高速公路有望国家立项,南部6条二级公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一大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还将陆续启动,再过3至5年,一个面向东盟、连接大西南、进入两广沿海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将全面建成。

3.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我州已建成了具有较大经济规模、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烟草及配套、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已建有省级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建水、泸西工业园区,是世界最大的锡、铟、砷生产和加工基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具备了发展跨国现代大工业的基础条件。

4.滇南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滇南中心城市是紧邻“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又一个城市经济圈,距昆明200余公里,处于昆明、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昆河经济走廊的核心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目前,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8%,人口已接近80万,个开蒙建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正向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方向发展。

5.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际方面来看,与我州接壤的越南与老挝、缅甸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较好,政治局势稳定,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08年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越南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

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相对发达,这为我州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深度对接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央将对云南的桥头堡建设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而我州又是云南对越贸易的重点地区,我州的桥头堡建设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我们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克服。

1.对外开放的认识存在差距。

我州整体开放意识相对于急剧变化的区域经济形式来说依然滞后,害怕吃亏、害怕竞争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导致我州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开放领域不宽、对外开放带动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不透,对合作对象的真实意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一厢情愿”的情况,加之传统因素的影响,用政治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经济的眼光看邻国少;用历史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现实的眼光看邻国少,导致对外开放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

我州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当今世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方便、快捷、自由流动的发展要求差距很大。

主要是铁路建设滞后,公路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红河航道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运输成本较高,极大地增加陆路交通运输的压力。

3.企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我州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开拓市场能力较低;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为农副产品、矿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低端产品,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合理,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仅为初级贸易和一般贸易,上档次的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还处于空白;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国际经贸人才缺乏。

4.国际形式复杂多变。

从周边国际环境来看,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货币形式和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各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制度交错纵横,给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难度。

国家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东盟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聚合困难;东盟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新加坡、文莱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部分国家内部还存在民族矛盾,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和纠纷,有的矛盾和纠纷很难调和,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这些问题对于我州的发展将会产生诸多难以预测的不利影响。

5.国内竞争较为激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零关税、贸易便利化等优势对国内所有省、市、区同样存在,我州也将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区激烈竞争的影响。

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中占据绝大份额,而我州更多依托省内力量,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较低,我州铁路建设滞后,进出口商品以公路运输为主,与以海运、铁路运输为主的其它省区市相比,面临着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区位条件相当的广西拥有沿边、沿海优势,特别是凭借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打造了“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我州桥头堡位置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重点实施桥头堡建设,是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红河新发展的有力举措。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努力做到桥头堡建设的思路早确定、规划早出台、工作早启动、成效早显现。

(一)牢固树立合作交流和互利共赢理念,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发展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共赢。

大发展需要大交流、大合作,但这种合作应该是平等的、互利的。

要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不但需要人人遵守规则,更需要有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胸怀和眼光。

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的,既要充分照顾和保障各方的利益,也要体现各方的共同期待,得到各方的认同支持。

综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包括我州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积极加强同东盟国家和周边发达省市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密切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发掘各自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共求发展、取得双赢,扎实有效地推进红河桥头堡建设。

(二)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更强的承载能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基础。

目前,交通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瓶颈。

我州要把构建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切实有效地推进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构建陆路、航空、水运“三位一体”的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要狠抓铁路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云桂铁路、玉蒙铁路、蒙河铁路,开工建设昆明至蒙自城际高铁和师宗至蒙自、文山至蒙自铁路,推动建设弥勒至泸西至师宗、新平至建水、元江至河口、普洱经红河南部地区到蒙自的沿边铁路,形成州域“三枢纽(蒙自、弥勒、建水)一极点(河口)”的铁路网状格局。

二是要狠抓公路建设。

要围绕境内“三纵三横”公路骨架网络规划,加快推进石蒙高速和元绿等6条二级公路建设,尽早实现昆明至河口公路交通高速化,县市政府所在地至州府蒙自公路交通高等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