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桥头堡”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思路,是云南的一个重大发展定位,是提升云南整体实力的重大举措。
“桥头堡”建设既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大推进,也是对云南区位优势的高度概括。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桥头堡”战略,标志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开放方向和开放重点上的重大推进。
“桥头堡”建设既是国家对云南的总体要求,也是国家对云南的最大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云南要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这一总体要求表明,向西南开放不仅仅是云南省的事,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云南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做好服务。
同时,云南省也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实施“桥头堡”建设,以“桥头堡”战略统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的全方位支持,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具备能动性的要素,人不仅具有内容无限丰富的需求,而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
只有更新人才观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在实践中使人的潜能充分得以发挥,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州工商局党组要求全州工商部门以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黄金口岸为契机,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紧紧围绕“四个统一”和省工商局党组“三个到位”、“六个好”工作目标,坚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监管、高效能服务、高水平维权,不断提高科学监管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全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全体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站在工商看工商,看一看自己依法履职是否到位;跳出工商看工商,通过政风行风评议和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问一问经营者、消费者和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角度看工商,查一查自己是否真正落实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站在省局党组的角度看工商,理一理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实现履职到位、工作到位和谋划到位。
一是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的关系。
扬州的发展是在市委的领导下大家干出来的,而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大家去干,综观历史,放眼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发展与人才的集聚和人才作用的发挥是悉悉相关的,没有一个能干事、干成事、干群众满意事的干部团队,扬州新一轮发展的宏伟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经济发展与干部团队,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二是能力建设与作风建设的关系。
能力建设如人之内养,它是素质,它是本领,它是内涵,没有能力,何来作为?能力的培养是后天学习和实践积聚起来的,时代赋予我们这一批干部历史的重任,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们要珍惜历史赋予的机遇,在这个舞台上展演威武雄壮和多姿多彩的人生大戏,要以萦绕于心、不绝于怀的意识,把能力的培养和能量的发挥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作风建设如人之外修,可闻之、观之、听之,社会可据之评点,群众可据之评判,艰苦奋斗的精神、过硬的工作作风是扬州新一轮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盼,能力需通过作风表现出来,作风需通过能力优化起来,谋干部能力提升之策,思干部作风改进之法,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共识。
三是干部个人与干部团队的关系。
干成一件事情需要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一个繁荣的时代,干成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区域,则需要一个能干事的干部团队。
干部个人强调的是素质、能力和作风,干部团队则是在此基础上再赋予一种精神,因为它强调1+1大于2,因为它要求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因为它有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良好机制,因为它要求有雄才大略的帅才,有能征善战的将才,有注重细节的英才,这个方阵中,我们每个干部都能找到定位,都能找到为扬州新一轮发展的舞台。
诚然如之,我们应成为政府文件的“守门员”,行政执法的“监督员”,宏观决策的“报关员”,为扬州新一轮发展甘当法律设计的“桥头堡”,紧守阵地,不负众望。
三是找准落脚点,充分关注“晴雨表”。
机关能力作风建设,说到底,就是造就一支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真正为民众谋福祉的干部队伍,我们将按照“四民”要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评价好不好作为“能力〃作风建设年”的标杆和落脚点,通过收集群众对政府行为的反馈信息,组织执法评议、开展规范性文件调研、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组织法制宣传,掌握群众对法制工作、对执法部门的民意民声,了解群众所想、所愿、所盼,多做利民便民的善事,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法制走廊”,造就一支践行“四民”理念、符合群众公认标准的政府法制工作团队。
现在是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时代,终身教育的时代。
不断学习,不仅是一个能力问题,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既要研究理论,把握学科的全局和前沿;又要不断发现实践中的焦点和热点,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既进行应然的理性思考,又解决实然的现实的难题;既深化个人的学术造诣,积累学术成果,又提升荣茂职业实务的学术水平和理论质量。
这样,才能担当起政府的“法律权杖,法制屏障,法治智囊”的历史重任。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每个机关干部都要充分理解,认识重要性,提高主动性,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在学习内容上,不仅重视业务知识,更要重视政治理论,特别要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政治修养,这是立足之根本。
在学习方式上,要多种多样,不仅从书本、媒体上学习,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更要从实践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学别人的经验,才能持续进步,这是方法之技巧。
二是善于团结,配合协作。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我们机关干部的基本素质。
一是要建立和谐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三是营造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
四是充分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做到谦虚一点、微笑一点、宽容一点、主动一点。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
三是善于落实,提高执行力。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在工作中,就会只唱高调,不重实效,见到风险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落实又是一种责任。
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才能达到“沸腾的100度”。
落实更是一种能力。
怎样把交给自己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做好?怎样把领导的意图全面贯彻实现,这既是能力问题,也是落实的观念问题。
四是善于发现,寻找快乐。
热爱本职工作对于工作态度,有积极、乐观、主动,也有消极、悲观、应付。
有的人对于工作消极应付、了无兴趣,有的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
诚然,再新鲜、再赋于挑战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变得有些格式化,如果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就要学会适应环境,善于发现,更换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快乐的工作态度不但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还会改善工作能力和成绩。
“四个勤于”。
一是勤于做好小事,多经磨练。
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先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先做于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如果不愿意做小事,没有做小事的能力和经验积累,岂能承载大事之重、大事之累?对于机关干部来说,善于做小事,做好小事,多经磨练,才能做大事,做好小事就是为一步步走向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勤于自我评价,不断修正。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结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一事无成。
把自己评估过低,会有自卑感,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不敢去试。
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自我评价,就不会忘乎所以,瞧不起别人;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丧失信心。
三是勤于接受批评,改善自己。
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出错。
爱因斯坦说过,他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作出的结论都是错的!伟人如他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蝼蚁之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吸取他人的批评意见,改善自己,提高自己。
一个聪明人总会正确对待别人的善意批评,特别是严厉的批评。
他们会把别人的批评看做改进自己工作、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发斗志的机会。
四是勤于总结,提升自己。
总结,就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回顾、思考,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邓小平同志说过,每走一步,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新的问题出来了就抓紧解决。
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能在失败中认真分析,及时调整,将失败改造成一笔财富,在总结中赢得工作的成功、事业的辉煌。
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努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用新的理念审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机遇意识,推进管理创新。
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规范;重新审视原有的各项制度和做法。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基层,改变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要转变“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努力学习新的管理知识,进一步推进现代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为我市工业的经济发展服务,精简办事程序,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简便快捷的服务,方便群众和企业,提高办事效率。